老会战田兵未
田老是以子弟工的身份,招进炼油厂的。
上世纪60年代初,石油工业部集聚千军万马,要在这片发现了工业油流的松辽盆地上展开一场石油大会战。黑龙江省委、省人委也不惜一切代价,要人给人,要干部送干部,积极做好石油大会战的总后勤。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4岁的田兵未随父亲,从密山农场一路奔波,来到了大会战之前的萨尔图。
“当时,我刚上初中,父亲的工作单位附近又没有学校,会战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就协调地方,把我送到大同,继续我的学业。”田老说。
很快,3年后的1963年7月,田老初中毕业。身边火热的会战场景,时时感染着他年轻的思绪,他向父亲提出了要参加工作的想法。
父亲也比较支持,利用自己单位离二号院比较近的便利,为他打听招工的消息。
可即便在石油会战末期,招工也不是随时都有,与其在家被动地等待,不如先去萨尔图找个临时的活儿干着,骑驴找驴,一来积累点社会经验,二来也能不靠父母,赚钱养活自己。
想到这儿,他打点行装,一路或步行或搭顺路车,走了大半天,才来到了萨尔图。
“我在解放二村的一个单位,找了个维修的临时工干。休息的时候,也往二号院的人事部门跑,打听近期是否有招工的消息。”田老说。
“那时候的人,都非常热心,临时工作单位的师傅们,也帮我四处寻问招工的事儿。”
“当年10月的一天早上8点,我正在干活,人事员跑来告诉我,炼厂招工,地点在龙凤,已经替我报了名,今天就得去报到。”
“炼厂,就是炼油厂,大家叫习惯了,就省了个‘油’字,可我当时没听说过这个单位,心里直打鼓。在油田咱得干钻井或采油的主业,当个正宗的石油工人,这个炼厂是炼啥的?与石油有没有关系?算不算油田单位?”
“当听说炼厂是炼石油的,都属于会战指挥部管,是正儿八经的石油工人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师傅们把我送出厂门,我挥手向他们告别,等我走出很远,才反应过来,龙凤在哪儿呀?怎么去?马上跑回去问,人事员告诉我,龙凤在萨尔图的东边,走着去恐怕不行。中午11点萨尔图火车站有一趟去龙凤的车,快走兴许能赶上。我是一路小跑,有了正式工作的兴奋,让我直奔8里地外的萨尔图火车站,一点都没觉得累。”
火车站的站台上,已经有四五十人在等车,大多是这次炼油厂招的工。点完了名字后,领队集体买票上车,到龙凤站又集体下车,步行前往炼油厂。
因为当时通讯相对比较闭塞,田老的父亲只知道他被招了工,但究竟被哪个单位招走,却一无所知。
田老说:“那时候厂里的座机电话不多,即便能找到电话,打到我父亲那儿,不约好,也很难通上话。再一个联系方式,是打电报。电报按字收费,一个字一毛钱,这在那个徒工一个月二十多块钱的年代,是笔不小的开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电报通知的。再说,我们父子相互离得这么近,而且父亲知道我招了工,没有必要因为招到哪个单位的事儿专门联系一下。”
“这样在入厂培训后,我被分配到炼油厂锅炉车间,当了一名司炉工。”
“司炉工,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时刻观察锅炉的燃烧情况,不能有一点儿的马虎。当时,锅炉烧的是渣油。渣油通过油管炉的炉嘴喷进炉内,最怕的是渣油管道堵塞,造成停炉事故,也怕渣油的油量控制不当,造成温度过高,或是锅炉满水和缺水等,都会出现严重的责任事故。”
“当年,我们年轻,虽然工作是三班倒,但那时候10天休息一次,有时下了班,还要参加车间的一些会战,上班时,屋里热,坐在椅子上非常容易犯困。”
“为了让自己有精神,晚上犯困时,就跑到水龙头那儿,用凉水洗把脸。然后,在屋里来来回回地走。同班的人也相互提醒,就这样与瞌睡相抗争。”
“现在有些人讲,三班倒影响人的生物钟,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不人性化的行为。但是我要讲,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年代,大庆的石油人、石化人,正像铁人王进喜说的那样,怀着一颗‘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赤胆忠心,无怨无悔,别说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这却是我们长在红旗下的那代人发自内心的想法,并不是唯心的空喊口号。”
“还有一个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的是,在那个五两保三餐的艰苦时期,大家多吃一口,肚子就饱;少吃一口,肚子就空。可是,就在粮食定量不足的情况下,会战职工们仍然为对方着想,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把自己的饭票匀给那些吃不饱饭的同事,那种深厚、无私、友爱、互助的精神,让我至今不能忘记。”
说到爱情,读过我们栏目的人都知道,石油大会战时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单位在招工时,明确招男不招女。这倒不是各会战指挥部的领导重男轻女,搞什么性别歧视,而是创业初期,条件太过艰苦,重体力活儿多,工种上不适合女人来做。
没想到这一“政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造成了会战职工的找对象难。那到了婚育年龄的职工怎么解决婚恋问题呢?通常来说有3种渠道:一种是老家的亲属介绍或是来大庆时,老家就订了婚的;一种是通过同事介绍自己家亲属来大庆,看对了眼的;还有一种就是工作岗位上自由恋爱的。自由恋爱这种比例在会战初期属于凤毛麟角,但到了会战接近尾声时,通过招收子弟工、工读学生、大中专学生分配而来的女职工已经多起来。田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的。
田老说:“我和老伴陶绍云,缘分不浅。车间100多号人,仅有7个女职工,能走到一起,你说这是多不容易的事儿啊。”
“她比我来锅炉车间要晚,开始她当外网泵工,我们在工作上没有什么交集。可是事儿就是这么神奇,她偏偏改行来到我们车间,而且和我一样,也是司炉工,只不过烧的不是一个炉,上的不是一个班。但这也没有挡住爱的力量。”
“我们两人在工作中相识,相互都有好感,但那个年代的男女青年相对比较保守,谁都不好意思捅破这层窗户纸。你等我等,这样等下去,煮熟的鸭子都容易飞了,作为男子汉,再这么羞羞答答,岂不要错失姻缘,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白,没想到就这么着如愿以偿了,而且相濡以沫了半个世纪。”
田老说:“那段光荣的创业史,是我们心底最值得骄傲的所在。今天,一代代年轻的炼油厂人,沿着我们这些创业者的足迹,在创造新的辉煌,作为一个老会战,能发挥余热,为他们呐喊助威,也感到非常自豪。”
红色传承
三代人的传承
讲述人:田原(田老的儿子)
爷爷和父亲,都是老会战,在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会战精神,让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在我幼小的心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都是从他们身上一点一滴读懂的、看会的。所以,我也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延续到了我的工作之中。
三代人的精神传承,让我读懂了身上的责任,学习继承好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发扬他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实质,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创造大庆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