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 “向春天出发”
2025峰峰矿区春节联欢晚会上
舞蹈《宋韵花事》以活泼灵动的表演风格
和唯美的舞台效果
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赞誉
《宋韵花事》由峰峰矿区红梅舞蹈学校选送。舞蹈巧妙融合磁州窑花器、插花、屏风、手影等元素,以细腻的舞蹈语言,把 “赏花” 时的悠然自得、“摘花” 时的欣喜若狂、“插花” 时的专注典雅、“供花” 时的虔诚肃穆演绎得入木三分,将一位沉醉于花事的宋朝女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2024年12月中旬,接到春晚邀请后,学校创始人姚雅巍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筹划期间,我们多次和节目组沟通,希望通过舞蹈,将峰峰的磁州窑文化展现出来。”姚雅巍说。
为更好呈现磁州窑文化,节目组和学校舞蹈老师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度探究磁州窑的历史、工艺及艺术特色。了解到在磁州窑鼎盛的宋代,“焚香、插花、挂画、点茶” 被称为四雅事,是当时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集中体现,而磁州窑瓷器凭借其典雅的造型和质朴的质感,成为宋代人钟爱的插花器具。大家眼前一亮,决定以宋代少女插花作为舞蹈的核心背景,将磁州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宋代美学的细腻雅致完美融合,力求通过舞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千年前的风华。
屏风是“四雅事”的关键元素,不仅能高度还原宋代的风雅意境,还能在舞台上巧妙划分空间,营造出含蓄、婉约的氛围,所以舞蹈选择了可移动屏风作为舞蹈道具。
在屏风设计上,创作团队费尽心思,查阅了很多宋代典籍及图片。在宋代,人们喜爱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自然元素,梅花就是高洁、质朴的象征。经过反复考究,最终确定以梅花图案为屏风主体。经过精心设计,六扇屏风,每一扇都自成篇章,而合起来又是一幅完整的画作,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宋代的审美情趣。此外,为了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舞蹈大胆创新,在屏风上设置了亮灯装置,并融入手影元素,每一个手影都象征着一朵花,在光影变幻中灵动跳跃,为整个表演增添奇幻而浪漫的色彩。
确定舞蹈主题与道具后,接下来便是舞蹈编排工作,这是将创意转化为舞台表演的关键环节。本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谁能想到,排练的过程竟如此艰难。
“起初排练,因为屏风还在制作,演员们就用舞蹈垫当作屏风来练习。那时一切看似顺风顺水,动作衔接流畅,配合也越来越默契,大家都信心满满。谁能料到,1月23日,第一次用真正的屏风排练时,状况百出……”姚雅巍说。
由于舞蹈垫和屏风的重量、高度、质感全然不同,操作起来难度飙升,演员们一时间难以适应,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屏风后的演员,视线被完全遮挡,只能依靠和前方演员之间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默契,以及对节奏的精准把握,来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扇屏风的移动节奏,都要做到分秒不差,角度变化也得整齐划一。舞蹈过程中的定点,更是容不得半点偏差,必须保证左右对称,稍有差池,整个舞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挑战,演员和编导老师毫不退缩,1月23日至25日上午,春晚彩排的每一处间隙,都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加班加点地排练,努力与道具进行磨合。姚雅巍回忆起那段排练的艰辛,感慨万千:“那三天,除了睡觉,我们几乎一步都没离开过演出剧场。舞台空闲时间我们就在舞台上练习,别人彩排时我们就在楼道里练习,总之是抓住一切时间磨合。尽管大家都很疲惫,但无人有一丝懈怠,只为在舞台上呈现出最完美的效果。”
除了练习道具配合的默契度、道具定点的准确性,团队还全面梳理了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呼吸韵律的协调性、面部表情的丰富度以及灯光效果的适配性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全体演员围坐在一起,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思索改进方案。
经过争分夺秒的紧张练习,汗水终于浇灌出成功的花朵。1月25日晚,春晚大幕缓缓拉开,《宋韵花事》在舞台上完美绽放。演员们身姿轻盈,配合着精美的屏风与巧妙的手影,将宋代的雅致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手中的梅花与舞台背景的梅花图案相互映衬,磁州窑文化与宋代美学在这一方舞台上实现了惊艳融合。
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表演结束后,掌声雷动,欢呼与喝彩声经久不息。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对宋韵文化和磁州窑文化的深情礼赞,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周 兰
■校对:林 鑫
■编审:李妮妮
■监制:梁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