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
邯郸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区共有4项非遗项目上榜
部分名单展示
此次入选的4个项目分别为
大羊拳、苗氏炮拳
内养功长拳和李氏祠堂文化
它们涵盖了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和民俗
两个领域
集中展现了峰峰
深厚的历史底蕴
与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大羊拳
大羊拳是峰峰矿区大社镇牛儿庄村的特色拳种。相传由清朝道光年间,朝中的一位武教官所创。后因故逃至牛儿庄村避难,栖身在村东南破庙里以乞讨为生。久之与陈家子弟成为挚友,并传授大羊拳于陈家弟子,两百年间,出现了几代著名拳师。清朝晚期陈三星的百步捶,民国时期陈太兴的徒手拨双刀,陈兴学的双木拐,陈兴堂、陈天柱的大枪等。大羊拳的基本套路有单锤、对锤、单手器械和对练器械等。单锤有五套,包括六步老架、打帽、单锤一、单锤二、单锤三;对锤有七套,包括连二锤、连三锤、连六锤、敌搏架子、挑势架子、缠手架子、扳头架子;单手器械有单枪、单刀、双刀、大刀、大枪、棍、单剑、绳鞭、两节棍、三节棍、九节鞭、双拐等;对练器械有单刀对枪、大刀对枪、双节棍对棍、木梭、膛镰、对棍、採枪、花枪、小锥子拨枪、大刀对四杆枪等。
苗氏炮拳
苗氏炮拳是炮拳的重要代表拳种,根据济源“神拳拳谱”史料记载,在清代初期,就有武林老前辈以及包括苗氏武林老前辈把炮拳传入到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在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期,炮拳称为八门炮拳,在甘肃兰州、青海一带传播。此拳是八门拳种的重要代表套路,有阴阳之分,与撕捶、九环捶、通背拳合称为八门拳术。炮拳有三路炮拳、六路炮拳、九路炮拳。苗氏炮拳是由拳师苗艺先生,经过多年研习并结合当地实际,在清代光绪1893年创编出的。此拳术根据十八家短打要诀中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的拳术,具有内外结合、气发丹田、意气相行、动作灵活、大开大合等特点。动则振脚力气生、拳出如风推千斤,静者能修养心身、内外兼修。
内养功长拳
集长拳之功架,内养功之劲法,呼吸之吐纳为一体。创长拳之内养功相结合之门派,特别擅长于精、气、神合一,修真养性。内养功长拳集各家所长,有着独特风格,开式以“蛟龙出水”静气,收式以“七星”纳精。使其达到刚而不僵,柔而不散,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要求做到气、力、意之结合。授业强调以气养形、以形摄气、以气贯顶、甘露润布、自得其妙,舌尖上卷、吞津咽液、吃气擤气是妙传。丹田调整呼吸是关键,含胸拔背力达稍端,练成一个打成一块,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劲头。舌为心锁气为簧,五行五气腹中藏,口要一动防气散,舌要一动免非生。说明了练功、练气与自然的关系。
李氏祠堂文化
李氏祠堂文化,涵盖了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风俗习惯、民间娱乐、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它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沉淀深厚的人文根基,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于了解研究古往今来人们的建筑思想、信仰习俗、价值取向、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祠堂举行的祭祀祖先、修谱议事、庆典娱乐、执行祖规、宣讲家训、劝诫子孙、教育新人、宴请功名等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宗族意识,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这是弘扬先辈光辉业绩,激励后人积极向上的一种载体,是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坚持教育子孙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团结友邻、礼貌待人、勤劳为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振兴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编辑:林 鑫
■素材:区文化馆
■校对:杜曦尧
■编审:李妮妮
■监制:梁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