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将“短距离醉驾”规定为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形,明确不具有从重处理情形的,可作出罪处理。
2023年4月,刘某与朋友在某餐厅吃饭,两小杯洋酒、两三杯红酒下肚,刘某渐生醉意。凌晨时分,酒阑人散,朋友为其叫了一位代驾,本想着这次也能像往常一样平安到家,哪知事情转向了“意外”。
当车辆行驶至刘某居住的小区路口附近时,刘某和代驾因为停车问题发生争执。随后,为寻找停车位,刘某自行驾驶约1公里。在此期间,代驾报警举报,刘某被警察当场查获。经鉴定,刘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132.3毫克/100毫升。
2023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向丰台区法院提起公诉。2023年9月,丰台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刘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二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刘某觉得天都快塌了。因为一旦“入刑”,他将面临的不只是刑罚,还有就业限制等严重附随后果。
与此同时,疑问也伴随着刘某。“我毕竟请了代驾,和一般的危险驾驶有明显区别”“我是为了找停车位,不是为了上路”“案发时是凌晨,路上没什么人,没有发生实质损害和交通事故”……刘某心中不平,遂上诉。
幸运的是,上诉期间,《意见》出台了。
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将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规定为犯罪。醉驾入刑以来,一方面,酒驾醉驾百车查处率明显下降,酒驾醉驾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大幅减少,“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是醉驾刑事案件激增,醉驾超过盗窃案件,连续数年位列刑事案件首位。面对该情况,不少人呼吁,醉驾治理不能“一刀切”。
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意见》出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形。对于相关情形,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作为犯罪处理。其中包括第(三)项“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第(四)项“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
据此,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为由,将该案发回重审。在审理过程中,丰台区检察院以法律、司法解释变化导致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为由,决定撤回对刘某的起诉。丰台区法院于2024年作出刑事裁定:准许丰台区检察院撤回对刘某的起诉。裁定后,刘某未提起上诉,一审裁定已发生法律效力。
“立法的变化,考虑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更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体现了司法温度。”刘某说。
距离《意见》正式施行已逾一年,现实生活中,公众对该意见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相关法律适用也需进一步厘清。
“对于短距离醉驾,并非一定不作为刑事案件处理。”丰台区法院法官陈嘉森是刘某案发回重审阶段的承办法官,他告诉记者,每件案件的案情、证据、行为模式各不相同,面对“短距离醉驾”案件,应严格认定,依法裁判。
首先,是对“短距离”该如何把握?
“‘短距离’无绝对的衡量标准。”陈嘉森指出,若被告人在醉酒后打算自己驾车上道路长距离行驶,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发动车辆起步、掉头时被查获,虽然行驶距离很短,也不属于该类情形;若打算交由他人驾驶,因居民小区、停车场较大或者路况复杂,向代驾人员、亲友说不清交接地点,自行驾车数百米,也可认定为“短距离醉驾”。
近期,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一起危险驾驶典型案例,被告人钟某某与同事饮酒后准备回家。不料,刚从停车场驾车出发掉头时,就与被害人许某某驾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法院认为,钟某某虽然行驶距离很短,但是为了上道路“长距离”行驶,不符合“短距离醉驾”出罪的情形。
其次,是对目的因素的考量。
“要按照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查明被告人驾驶的目的,审查在案的其他证据是否能够支持被告人的辩解,其动机是否确实是为了挪车、停放车辆、交接车辆等。”陈嘉森说。
据记者了解,实践中,有些被告人并非为了与代驾人员交接车辆,而是为了省点代驾费,还没到地方就吩咐代驾别开了,自己接替驾驶,这种情形下可能会被判处刑罚。
再次,在后果方面也有适用前提。
陈嘉森表示,只有没有《意见》第十条规定的从重处理情形的,才能适用第十二条作出罪处理。比如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汽车的等。如果有第十条规定情形,即便是“短距离醉驾”,也要被判处刑罚。如果血液酒精含量过高,一般也不适用第十二条。
最后,还需准确理解“道路”的认定。
《意见》对“道路”的认定作了明确。第五条规定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校园、居民小区等单位管辖范围内的路段是否认定为“道路”,应当以其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作为判断标准。
陈嘉森表示,这意味着第十二条中提及的居民小区等地,如果只允许单位内部机动车、特定来访机动车通行的,可以不认定为“道路”,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适用“短距离醉驾”规则。此外,不管是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内还是在场所外,若行为人驾驶车辆的动机和目的符合该类情形,也可以适用该款规定。
来源:人民法院报·6版 记者:余亚如 | 漫画:穆依
编辑:张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