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丨有这样一位老木匠

民生   2024-11-24 15:57   天津  














有这样一位老木匠

  —李振起 傅连君



      宁河芦台有一位老木匠叫陈学文,今年79岁,曾是老芦台镇二街四村人。上了年纪的芦台人可能会记得六十年代芦台二街有个修造厂,俗称“集铁木”,他的父亲在那里当木匠,他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活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木匠的手艺日益精湛,超过了颇负盛名的父亲。乃至提起他,熟悉他的人都用“高手在民间”来赞誉他。


老木匠陈学文

      认识他,缘于一次采访。为了挖掘芦台镇的老人老事,我们拜托朋友广为留心寻访。忽一日上午,一位朋友用微信发来一组照片,问我们是否感兴趣。打开一看,是一件鲁班凳、一副木枕和部分木匠工具。我俩初始疑惑,继而惊讶。鲁班凳和木枕都各自在一块紫檀木上剔制而成,圆润光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特别是木工用具,竟然漂亮得如一件件工艺品,扼腕称奇后思忖,这样的年纪,这样能把劳动工具做成工艺品的人,绝对是有故事的人。于是当即拨通朋友的电话,约定当天下午就去拜访老人。


鲁班凳

     时至小雪,却冬阳温暖,在华翠公园附近一栋别墅楼我们见到了陈学文老人。年近八旬的他腰肢挺拔,腿脚利索,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进入一楼客厅,环视厅内,皆是精美的木制雕饰,朋友告诉都是老人亲手雕琢制作。
      有意思的是,初次见面我们就差点出笑话。招待我们喝茶的时,老人吩咐76岁的老伴用一个罩着外套的大壶沏茶,说客人多时用大壶沏茶,既可以保量又可以保温。见我们赞叹精美的保温瓷器外套时,老人笑了,打开外罩让我们细看,原来是用泡沫制作的保温套,粘了凹凸之状的贴饰。我们哈哈大笑,佩服之意油然而生。


用泡沫制作的保温套

      座谈聊天,老人提到他的人生经历,自豪地提到和工友崔广山、张振奇等为玛钢厂制作翻砂木模使街道企业发展的过程,使我们坚信了他有故事的判断,顺便约了稿。
      既然来了自然要看木工工具和作品,老人便带我们上了二楼。老人边走边告诉我们,这栋别墅楼,从图纸设计、监督施工、室内布置等全出自他一人之手,这令我们吃惊不小。
      二楼是工具保存室,大大小小的箱子,打开后全是木工工具,刨子、凿子、斧子、锯子、锛子……但见器刃全是白钢制成,木柄全为紫檀、乌木、梨花木等珍贵木材,亮晶晶,明晃晃,看得我们目瞠口呆。难怪有国家级美术工艺大师之称的张宗泽老先生,在电话中称他的木匠工具堪称工艺品,连声夸赞“令人震撼”。

紫擅各种异型刨


乌木异型裁口刨

     更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二三百件工具,全部为老人自己亲手制作。我们问到工具木材的价格,老人告诉我们,珍贵木材是要论斤付费的,乌木一斤七八十元,紫檀一斤百余元,最贵的印度檀木一斤要五百余元,还有更贵的。老人笑着说,老祖宗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舍不得买太贵的,但这些工具的木料已经花去了三四万块钱呢。




各种斧子、凿子、木锯


刀具、画线圆规、画线尺


木制车床

三楼是作品保存室,造型各异的木制品如坐凳、木枕、灯座、灯罩、鲁班椅、大小内隼樟木箱等等,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无师自通,他没有学过琴棋书画,却自制二胡、板胡,在其上雕刻的苍龙栩栩如生。绘画书法被人喜欢而不断求索。他用白钢制作铲具,竟然还给会剃头的老伴用白钢做了剃头刀,青光闪烁,锋利无比。乃至我们把刀观赏时,他的老伴紧张地提醒我们“小心别碰手!”据说这样的剃刀进口一把需要5000余元,他自己制作的比进口的做工还精良,质量还好,没有万余元是买不到的。


左为白钢条块,右为自制的剃头刀子


自制的板胡和二胡

老人家很健谈,对木匠的知识非常丰富,像俗说“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瓦匠看边边,木匠看尖尖”(尖尖即角)。还给我们科普了一把,如“一料二线三打眼”是木匠的基本功,料要平坦方正,画线要精准正确,打眼儿要方正垂直。传统木工分三类,造房子的粗木工叫大木匠,做家具的细木工叫小木匠,箍桶做盆的叫桶匠(也叫圆木匠)。大木匠需要把原木砍平,讲究运斧;小木匠做的是门窗家具,讲究榫卯拼缝。刨、凿、锯、削等工具中,锯是打造精美木制品的关键;锤子打击得轻重和用力大小,决定工作效率;凿子的准确度决定质量的精度;木匠的切割技术,决定木头的使用寿命等等,使我们获益匪浅。
老人对木匠行当的认知深刻且有境界。他说,做木匠要有一颗滚石心,不想做好木工就别折腾木头。比如对工具,他说,我不认为仅仅是挣饭的家把什,工具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的,当怀敬畏之心。不但要传承,还要有创新,让她像工艺品那样美丽,绽放光彩。

自制仰刨


锛子

谈到作品,他说,做木匠需要有艺术家的灵魂,有强烈的自我激励和动力。他还坦诚地说,每次制作木器,我都当做一次探究甚至是冒险,让创意得到跳跃和发展,将自然的美与人工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出完美无瑕的作品。老人还意味深长地说,劳动创造美,有了手艺不能只认钱,左邻右舍乡里乡亲,谁家儿子结婚,谁家闺女出嫁,帮忙做一件精美礼品,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他曾在一年内精心制作了八对樟木箱,并在箱内排序编号。


陈学文老先生的书画作品

      老人家通过对劳动工具情感的融入,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工具的尊重,对劳动创造美的展现,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悟出,宁河正是有像老人这样众多的农匠、工匠、木匠、泥瓦匠、画匠等,以其工匠之技,爱岗之心,奉献之情,才有了生活之美,大地之美,家园之美。
      令人欣喜的是,当区档案馆邀请老人近期在“兰台讲堂”讲座并展示其部分木工工具和作品时,老人爽快答应了。














作者简介




李振起(右),宁河区东棘坨村人,曾当过农民、教师、文化站长、宣传干部等。天津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出版过小说集和散文集。

傅连君(左),中共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宁河区廉庄镇杨拨村人,退休干部。



End

作者丨李振起 傅连君

融媒体编辑丨丹阳 梅芳





宁河融媒
广泛的政策普及,全面的资讯通道。了解民生动向,现场传递活动热情。感知身边的你我他,全心全意为民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