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城中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是高原古城夏都的发祥地,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省、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城中区东边以五一路、花园北街、建新巷街等为界与城东区相邻;西以南川河为界,以西关大街天桥、五四桥与城西区相接;北与城北区隔湟水河互携相望;南以总寨镇与湟中区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多山环抱,川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及生态环境宜人。是高原古都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要地,也是一处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交融、文物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史料上多有详载的物华天宝之地。
宏觉寺街,以这儿建有古老的宏觉寺而得名。宏觉寺,本名“妙华庵”,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永乐十年,赐名“宏觉寺”。宏觉寺后来成为拉卜楞寺的属寺,除作为拉卜楞寺的一处佛教教场外,还作为该寺僧众朝拜塔尔寺途经西宁时的寄宿之处。过去由于香火旺盛,由寺得名,明代已称“宏觉寺街”。此街南侧还有金塔寺。
文化街,原称“府门街”,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后,西宁府衙门即设在原明代隆庆元年修建的通判署内。十八年后(1743),西宁府知府对公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它右靠西宁县署(后迁往今人民街),左接文庙和儒学,高堂朱户,庄严威仪,一直是当时西宁府最高行政当局所在地。
玉井巷得名于原西宁县监狱。明初,长兴侯耿秉文率兵修筑西宁城后,在今玉井巷南修建长兴侯府第,后改为西宁卫衙门。北面因修城取土面而形成的“涝坝”被填平后,设在城驿(驿站名),设驿丞,专管递送官府紧要公文,故驿前通道称为驿军巷。
清雍正三年,新设西宁县,7年后,知县沈子绩建县狱于驿军驻地,后西宁府府狱亦在此建成,并明令此巷禁止百姓通行,驿军巷渐渐被改称“狱禁巷”了。清乾隆二十六年两狱合并,直到1929年才迁往他处,原地皮卖给一盐商。盐商嫌其名不雅,改“狱”为“玉”改“禁”为“井”,并书写招牌为“玉井巷盐栈”,从此就有了“玉井巷”的街名。
大同街地处古城西北隅,百年前叫“后马场”。明代修筑西宁城后,这里作为供应军马食用的草料集中堆放的地方。1922年,曾在这儿建起丰黎仓,十二年后,当局废除丰黎仓,将地皮分别赏给“马家军”头面人物金耀星、赵遂等人,让他们修建私宅。
西宁市城中区解放路,也称隍庙街,得名这里的西宁城隍庙。清代初期,庙前的街道被称为“庙街”,后来渐渐改称为“隍庙街”。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后,它成了省政府的后街,省广播电台、物资局、粮食局、图书馆等单位陆续在这条街上建立起来,隍庙街也改名为“解放路”。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大佛寺座落在西宁市城中区教场街3号(省政府大门西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古刹名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圣地。寺庙始建于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历史上有三百多僧人,现有12名僧人。该寺庙寺主活佛为拉茂·夏茸尕布。寺庙占地1489.91平方米,殿堂面积355平方米。1998年被列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批准开放。2011年以来荣获西宁市城中区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平安寺庙等奖项。
1997年以来,在第九世拉茂夏茸尕布洛桑丹增曲坚赞活佛的重视下,相继修整寺庙建筑,新造佛像、佛塔、佛经、修缮僧舍,加强寺庙学经、纪律作风、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寺庙治安等教育管理,作出有利于国家和教法的无数功德。
教场街得名于小校场。明代由于西宁“孤悬绝塞,外控番夷,中卫华夏”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西宁卫后,就设镇守总兵官,以管辖军务,城中置小校场,作为“岁时校阅,护守城池”之所。当时的小校场在城东南隅。
清王朝建立后,随着临巩总兵官移驻西宁,官兵数量增多,小校场移至今省政府所在地。小校场占地20多亩,设东西二门。两门外的通道逐渐被人称作“东、西教(校)场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教场街因被封死而消亡,西教场街独存,人称“教场街”。
—END—
图文转载:西宁文旅之声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