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 | 周思聪
雅俗共赏并非衡量艺术的标准,曲高和寡才是真理。艺术性高的作品是需要具备一定艺术修养才能欣赏的,这自然是少数。然而,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高标准。
儿童做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孩子不可能热衷于解剖,透视,素描关系这些技巧的搬弄,而是情感驰骋,随心所欲,“万物皆备于我”。这正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曾经为之倾倒的形式,拿来却成了桎梏,因为那不是自己心灵的顿悟,而是别人的灵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想这是说我们与传统的关系。“真面目”是需要从“此山中”跳出来才能识得。
今人所说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人的创造也必然是后人的传统。传统从来是发展的,只有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迹,道路才能继续向前延伸。
我爱水墨画,变幻无穷的黑白常令我沈醉。
要有这个概念,我画的是画,而不是对象,才不至于自己被牵着,跟对象跑。
讲究线本身的味道很重要,否则就不必用毛笔了,我现在不喜欢“率”的线,喜欢兢兢业业,喜欢毛、涩的线。用笔慢一些易控制,可考虑到形的夸张,如过快很难出味道。态度要很严肃,千万不能玩“率”,一笔下去,要负责任。
创作关键在于捕捉生活的深度,“意境”生活中美好的、很高情趣的东西。要极力地表现这种感受,排除其他人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最可珍贵的是自己的感受。
生活的感受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不要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来启发自己的感受,不然往往是不痛不痒。
艺术语言要自然、随意,一过分,就不舒服。
细节的真实很重要,如失去这个,就概念,就假。真实性就是艺术的生动性。
直接的视觉感受,印象,记忆,储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种训练,才能创作。
对比强烈才能出味道,如儿童画中画两个碗,一个画成方的,一个画成圆的,对比强烈有趣。这要加入自己主观的处理,不至于受对象束缚过大。
在创作中连自己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要画,最好是另起炉灶。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