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筑梦“浙”里「28」|陈台吉:在“浙”创业三十余年,团圆是最大渴望!

文摘   社会   2024-10-18 15:35   浙江  

点击上方“浙台头条” 关注我们





“办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在衢投资办厂的台商陈台吉说,“儒学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真心想把事情做好的潜力。”


在江山市的兴工路上,一幢并不起眼的办公楼便是陈台吉创办的江山台链机械有限公司,它曾一度是国内生产链条及链条机械的龙头企业。


1989年,陈台吉来到南孔圣地衢州,决定在江山合资办厂。3年后,他更是独资兴办了江山台链机械有限公司。在衢州生活了将近35年的陈台吉动情地说:“衢州和台湾一样,现在都是我的故乡。”


改革开放46年,一路同行的还有来大陆投资、创业的几代台商。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企业界,部分行业已具有国际规模。当时一封《告台湾同胞书》,让不少台商动了心,逐渐迈出到祖国大陆“试水的第一步”;许多台湾制造企业相继迁入大陆,其中不乏把落脚点选在浙江的台商,陈台吉便是其中一位。


“台商最早来大陆投资可以追溯到1983年、1984年左右。最早的一批台商以投资制鞋、橡胶、简单电子产品、五金等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我们家父辈就是在台湾开链条厂的。”回忆来衢投资的机缘,陈台吉透露,当年他们的技术和设备是业界翘楚,国企江山链条厂抛来橄榄枝欲出资400万,陈台吉出技术和设备,计划在江山合资成立一家链条厂。

“当时我和家里人很看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原本就在考察来大陆的投资机会。”正好有企业主动找来合作,前景也很可观 ,于是陈台吉与江山链条厂一拍即合,共同合资成立了江南链条厂。“那时候新工厂效益挺好,技术方面主要是我们负责,江南链条厂和我们台湾的企业同步发展,提升了新工厂的管理要求和产品质量。”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让国家蓬勃发展,陈台吉的新机会很快来临。


1992年,由于改革开放释放的活力和市场经济效应,越来越多的台商来到大陆寻求商机。“当时,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一批约束经商的文件,我们这个产业的台商也可以在大陆设立独资企业了。”提及这一契机,陈台吉脸上流露出振奋和感动的神情。

此时,已在江山小有名气的陈台吉,对大陆市场充满信心,和家人一起独立创办了金牌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并于五年后更名为江山台链机械有限公司。


据陈台吉介绍,公司成立以来,为了保证链条的品质,他们从原材料抓起,采用优质钢材作为原材料,并搭配台湾的精密模具,生产出优质稳定的链条产品。为了提高生产技术,他们不惜成本,引进西德、日本、台湾技术,通过不断改进研发,创造出多项获得国家专利的自动化高效精密制链设备技术。“当年国产设备每分钟70下的制链速度,我们的产品能达到每分钟135下,远远领先于同行,这已经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在陈台吉看来,技术和质量是绝对重要的,但他认为还有一点,企业家要学会克制,一定要学会稳扎稳打。


这些年,国内链条企业历经几轮洗牌,但江山台链保持着稳定的生意。“做企业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资金链上时不时会出现燃眉之急,但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让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陈台吉感激地表示,有一次急需1200万元的周转资金,有关部门为公司向江山政府申请了搭桥资金,他才得以用最快的时间、最少的利息解决借贷难题。


如今已来衢州发展35年的陈台吉,用心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情,也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和民众带来的变化。陈台吉说:“几十年前台湾人会觉得来大陆很容易成功,因为那时很多科技和信息方面的高级人才都是台湾过来的。但现在大陆高素质人才非常多,台湾年轻人应该多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才能实现融合共生的合作之路。


在陈台吉公司的会议室,挂着这一幅书法字,苍劲有力的笔触格外引人注目。或许,对于今年已经68岁、大部分亲人仍在台湾生活的陈台吉而言,无论“大家”还是“小家”,团圆成为了他最大的心愿。



- END -


文字陈晓

视频|郑嘉威

编辑丨张鲁楠  王璐瑶  白若娴

审核高齐

监制冯永明  陈文文




—— 精彩回顾 ——

浙台头条
两岸看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