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胶片摄影没有锐化的概念,也不需要,也没有好的方法在后期锐化。
“锐化”是伴随着数码影像的发展而产生的。
数码影像为什么要锐化呢?
这要从成像谈起。
电磁波(可见光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多波长复合体,在成像中并非所有的电磁波都是有益的,比如紫外线、红外线等会形成轻度的焦外绕射。对成像不利,因此需要将有害光滤除。胶片和数码感光元件是如何滤除这些有害光线呢?
1.胶片成像原理:在传统胶片上,乳剂涂层常常达到十多层,其中部分层就承担过滤有害光的作用。传统的胶片感光银盐的成像思路是胶片上用的是乳剂图层十多层,其中部分就承担过滤有害的作用
2.数码成像的结构特征:数码感光元件使用电子元件作为感光介质,使光线转变为电流,以电流大小记录影像明暗,与滤光镜配合,承载RGB色彩和影调,最终以像素组合的形式完成影像再现。数码的成像元件,不能在分层中阻隔有害光线,而是把滤光镜做在感光元件的前端,这就是低通滤镜,它的作用就是承担滤除可见光中的有害光,确保色彩还原准确。更重要的一点它还具有改变空间频率的作用,也就是把整齐的节奏打乱防止与感光元件的整齐排列节奏,干涉而出现摩尔纹。
图1
图1是数码感光元件的解剖示意图,为了看得清楚,便于示意,把原来压在一起、紧贴在图像感应器(CCD或CMOS)上的三层低通滤镜拉开了距离。把底片(CMOS)前面加了红、绿、蓝三个滤镜。形成红、绿、蓝三个通道,红通道只允许红光通过,绿通道只允许绿光通过,蓝通道只允许蓝光通过。CMOS是根据被摄体的红、绿、蓝光的强度来采样,分别得到三个通道,存储为三张黑白图片,代表三原色的光线强度,然后根据光线的强度,计算合成得到一张彩色图像。通道就是相机在采样的时候,同一个像素对三原色颜色光的强度进行采样。
低通滤镜是极薄的镀膜透明材料制作的,光线通过这些滤镜后的损失很小。然而,即使再薄,也是蒙在数码成像元件“眼睛”上的“太阳镜”。况且是三片,对影像的清晰度一定会带来不良影响,会降低成像的锐度,使得照片看起来有些模糊。
低通滤镜还兼有改变空间频率的作用,其作用就是把整齐节奏(比如竹篱笆、衣服上的条纹等)的影像反差降低少许,甚至是轻度地打乱节奏,以防止与感光元件的整齐排列节奏干涉而出现摩尔条纹。改变空间频率的低通滤镜对成像锐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摩尔条纹:是数码影像的软肋。
摩尔条纹是一种在数码相机或者扫描仪等设备上,感光元件出现的高频干扰的条纹,是一种会使图片出现彩色的高频率不规则的条纹。
图2
图2 画面衣服上,出现有节律的色彩条纹。这是影像中人物衣服的条纹节律与相机CMOS感光元件的节律产生干涉所造成的。当CMOS感光元件像素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时,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波浪形的干扰图案,即所谓的摩尔纹。这种现象在一些细密纹理情况下,比如时尚摄影中的布料上,非常普遍。
如何减轻和消除摩尔纹:
(1)改变相机角度。由于相机与物体的角度会导致摩尔波纹,稍微改变相机的角度(通过旋转相机)可以消除或改变存在的任何摩尔波纹。
(2)改变相机位置。此外,通过左右或上下移动来改变角度关系,可以减少摩尔波纹。
(3)改变焦点。细致图样上过于清晰的焦点和高度细节可能会导致摩尔波纹,稍微改变焦点可改变清晰度,进而帮助消除摩尔波纹。
(4)改变镜头焦长。可用不同的镜头或焦长设定,来改变或消除摩尔波纹。
4.影像处理领域的发展:
(1)硬件:随着影像处理领域的不断发展,相机的锐化处理已经可以更加精细化。例如像数码相机中的无间隙微透镜等技术,就可以提高相机成像的清晰度。
(2)软件:通过高级的影像处理软件,例如Photoshop等,可以对照片进行更为细致的锐化处理,消除摩尔纹(但无法还原原来细节)。
总之,数码照片需要锐化处理,是为了弥补拍摄过程中光线传递等因素带来的模糊问题。锐化处理可以凸显图像中的细节和边缘,让照片更加清晰、锐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锐化处理也会影响照片的质量,因此在使用相机或影像处理软件时需注意处理的度。
综上所述,数码数码照片必须经过后期锐化,锐化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局部增强,凸显图像中的边缘和细节,使图像更加清晰、锐利。锐化不仅会增加清晰度,还会提高反差,可以起到增强质感的效果,还会使层次分明有较强的空间感。
Ps里锐化的方法很多,随着Ps软件的不断升级,锐化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5.自从摄影发明以来,后期就一直是摄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胶片时代,就可以通过在暗房对胶片进行局部遮挡,虚接,多底拼接合成等进行后期处理;
在数码时代,后期由暗房转为明室,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后期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所以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后期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