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海安政协” 关注我们
今年以来,市政协科技组持续深化委员读书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载体,突出学习重点,提升读书实效。现刊载部分委员的读书心得,供学习交流。
以一颗静心细品生活滋味
——读《人间滋味》有感
王桂江
近日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滋味》,很有心得体会。首先,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老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主要作品有《受戒》《逝水》《人间草木》等。
《人间滋味》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汪先生关于饮食人生的看法。本书分为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个部分,叙述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过去快乐生活情景的眷恋。不同于他小说的清新脱俗,这本散文集语言诙谐,多了几分烟火气,蕴含着汪老的生活哲理,亦是一道“文化美味”。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有三点理由:
一是可以放松身心,感受纯粹的文字之美。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节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到这,各位的口水是否已经在酝酿了呢?把简单的食材做成美味需要技艺,而把它们用文字描述得让人垂涎三尺,更见文笔功力之深。其实工作中,我们在起草文件、撰写报告的时候,也需要这种入木三分的笔力。
二是可以回顾历史,窥见过去的生活形态。饮食从来都与生活密不可分。汪先生用较大的篇幅讲了昆明的菜,因为他曾在昆明上过大学,所以对昆明念念不忘。昆明的美食也确实不负众望,直到今天,过桥米线、汽锅鸡都是全国的“网红美食”。对汪先生那个时代还有以前的人们来说,吃野菜是比较常见的。如今,我们有幸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生活水平高了,食物的选择更加广泛,吃野菜也就成了一种点缀。
三是可以增长见闻,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书中提到了很多野菜:薤、菽、苋……这些我们平时生活中很少见,有的更是没有吃过。古人说学诗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本书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说葵,既不是秋葵,也不是向日葵,而是冬苋菜,以前是中国的主要蔬菜。每种食物背后都有故事,各地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比如海安的马兰头等。
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民以食为天。身处异乡的游子总是怀念那一口地地道道的家乡味。外出的旅人也从那一口吃食了解地方特色。在一咬一品中,滋味在齿间回香,享受在回忆中永存。以一颗“静心”细细品味,这也是本书“滋味”来源。
静是自信。躁急则昏,静急则明。当我们遇到棘手事情时,也不能慌乱,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自信,冷静思考、不等不靠,客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找到破解之法。
静是坚守。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越是紧要关头,越是要沉心静气;越是到了吃劲费力的时候,越是要凝心聚力。物资缺了,可以调配;压力大了,可以调整;但人心不要慌,秩序不要乱。慎终如始,才能守得住。
静是不争。静思己过,莫论他非。工作中要“三思而后行”,保持踏实稳重;学习上要“吾日三省”,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既要有“一年抓几件事”的冲劲,也要有“几年抓一件事”的韧劲,谦虚谨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礼记》中有一句话: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希望我们在尘世浮华中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砥砺意志。
(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市政协科技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