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孔祥伟工作室
△街角的灯塔——南回头村民文化中心 ©直译建筑摄影
△文化中心西立面 ©直译建筑摄影
南回头地处山脉止落之处的平原之上,是众多平平常常的北方村落之一,上世纪90年代经过整齐规划,一层高的红瓦平房统一了严格规整的街道视觉。
此次改造的是村子的南部的村委大院。村委大院弃用的老村委平房保留下来闲置着,新建两层并无特色的楼房作为新村委会大楼使用,其周边被移植过来的所谓徽派风格建筑包围,这也是大多乡村改造的无奈——用简单的符号移植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老村委大院废弃遗留下来的一排老建筑为90年代统一的简单土木结构,木檩条已有腐烂,层高比周围民房高出一截。另有一个简陋的村集体制茶厂房。面对低成本的要求,简约的设计成为准则。保留老村委建筑格局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功能需求,重新建造和植入功能体块。通过对场地内每栋建筑质量进行仔细的评估,与场地同岁的苦楝树和承载村民集体记忆的老村院墙得到保留,并在院子里新增餐厅,作为村民中心的盈利项目。村头增设街角美术馆,成为村民公共活动与美育的场所。
△南回头村民文化中心夜景鸟瞰 ©直译建筑摄影
三层高的街角美术馆占据乡村中心高地,成为一个小小的灯塔式建筑,也是村子中心的小小地标。建筑简约的白,在一片红瓦的乡村建筑环境中展现出一种诗意。街角美术馆在很小的用地范围内,通过转折的交通空间实现紧凑的展线。建筑整体顶部采光,通过截面控制阳光的入射角,将纯粹的自然光引入室内,实现展厅内漫反射的匀质光环境。夜晚美术馆的灯光透过玻璃,点染安静单调的乡村夜晚。退让之后的十字街口“灯塔”照亮村子也点燃了希望,些许高调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谦逊。
△街角美术馆西立面 ©直译建筑摄影
△街角美术馆夜景 ©直译建筑摄影
建筑面向村民和所有的来访者完全开放,成为所有人的美术馆。这也是我们工作室在乡村做建筑设计的一贯原则:每个村都应该选择适当的建筑向所有人开放,让其拥有真正的公共和开放性,承载村民的集体生活和共同记忆。这种理念在古老的东西方乡村公共建筑中都有体现,正是这些可以自由进入的建筑,容纳了活泼好动的孩子,接待了颐养天年的老人,欢迎每个到访村子的陌生人,沉淀了乡村迎来送往的故事和记忆,也让乡愁有了深沉的魅力和载体。
△街角美术馆夜景 ©直译建筑摄影
△街角美术馆夜景 ©直译建筑摄影
农村生活乐趣之一便是登上自家或者别人家的平房屋顶,在炎热的夏日傍晚吹一吹风。爬墙上屋是农村人喜爱的独有游戏。我们在餐厅北部,毗邻街角美术馆和村委老屋的位置做了上人屋面,为老村民的爱好保留一处可施展的平台。并设置一小小的屋顶天台咖啡馆,为年轻村民提供更年轻的生活方式和可能。通体的白盒子从街道尺度看,又是呼应街角美术馆的重要建筑。
△屋顶咖啡馆鸟瞰 ©直译建筑摄影
△屋顶咖啡馆西立面 ©直译建筑摄影
老村委建筑东西向长条状,经结构评估,保留了原土墙,老墙体内主体结构重新加固。新的钢结构支撑起坡屋顶,造型上与村里的建筑保持一致风貌。建筑高度整体加高,沿南北和东三个方向拓展。立面依旧采用简约的设计手法,不做多余的装饰,建筑整体成为横向的风景线。二层横向长窗,压低向外的视线,在不经意的眺望中可窥老村风貌。长条状的透明玻璃恰若一线天,通过颜色和虚实的对比,让黑色的斜屋顶有了漂乎于空的轻盈。改造后的建筑成为乡村图书馆,图书室、阅读室、茶室和开放的阶梯空间一应俱全,除了图书借阅共享、小型会议团建功能,也附文创展示和售卖之用,给村集体带来一定收益。
△图书馆兼具阅读和小型舞台及会场功能 ©直译建筑摄影
小小的苔花也是一花一世界,再平常的乡村也有资格拥有自己的美好未来。在有限资金投入的乡村改造中,需要求变创新,也要在低调谦逊中呵护乡愁,营造诗意。简约的结构和朴素的白色,水平的线条和退让的方体,是一份去雕饰的真实。灯塔和苦楝树,既保留了场地的记忆和悠远的乡愁,又增添了一份新的优雅和诗意。
△文化中心与街巷的关系 ©直译建筑摄影
△文化中心入口 ©直译建筑摄影
项目信息
点击图片查看最新建筑行走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