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1902年“世界岛”概念被提出,它便迅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亚洲、非洲和欧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个面积辽阔、人口密集且资源丰富的超级大陆。
在其周边,分散着一些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和澳大利亚。
长期以来,“世界岛”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引领着全球文明的演进,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便是将亚非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然而,南部非洲由于撒哈拉沙漠的阻隔,曾长期被视为未知领域。
这片沙漠面积庞大,达到惊人的932万平方千米,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堪称地球上最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无人能够成功穿越这片沙漠。
直到1441年,葡萄牙殖民者才首次踏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土地。
他们发现当地盛产黑蜀黍,但那里却并未孕育出任何形式的文明——既无游牧文明,也无农耕文明,仅有的是原始采摘型农业。
尽管资源匮乏,但葡萄牙人很快意识到了非洲的潜在价值——黑蜀黍们虽然身体强壮,但却易于驾驭。
从那时起,他们的悲惨命运便拉开了序幕。
最初,葡萄牙人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黑人,并将他们带回里斯本出售。
到了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人开始从西非沿海贩卖黑奴到本国,充当家务和农业劳动力,每年贩运的黑奴数量约为500至1000名。
然而,更悲惨的命运还在后面等待着非洲人民。
02
16世纪,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岛及美洲大陆扩张掠夺的过程中,一方面疯狂地掠夺贵金属,另一方面将南美改造成了种植园经济。
他们原本打算让印第安人从事苦力劳动,但印第安人要么反抗,要么寻找机会逃跑,让西班牙人疲于应对。
最终,西班牙人发现黑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心态较好,一个黑人奴隶的工作效率足以抵得上四个印第安人。
于是,丧心病狂的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并从非洲大量引进黑奴到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开矿。
在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里,黑人被当作奴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美洲。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大约有超过2000万黑人被西方殖民者贩卖为奴,其中大多数黑人在贩奴船上就已因饥渴或疾病而死亡,最终被抛入大海。
另一方面,那些未被运走的黑人命运同样悲惨。
因为他们的家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大量西方殖民者涌入非洲,到1884年,整个非洲已被瓜分殆尽。
其中,英国占据了最大面积的土地,占非洲总面积的29%,相当于其本土面积的36倍。
而在非洲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他在非洲实行血腥统治,强迫黑人劳动开矿,完不成任务就砍手砍脚。
据刚果金的数据显示,利奥波德二世导致了大约1000万非洲人的死亡;而在整个西方殖民统治时期,约有1亿非洲人丧生。
自1441年欧洲人发现非洲以来,至今已过去600年,非洲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至今仍未看到明显的发展迹象。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非洲在50万年前就已出现人类活动。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非洲。
大约在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智人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向北非迁移,通过红海或苏伊士陆桥抵达中东地区,并从那里走向世界。
虽然非洲起源说尚未得到确凿证据支持,但非洲出现人类的时间无疑不晚于中亚或欧洲。
那么,为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何非洲始终未能孕育出卓越的文明呢?
03
在工业文明兴起之前,人类主要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文明:
以大汉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以契丹为代表的游牧“草原”文明以及以雅典或北欧为代表的商业“海盗”文明。
这些文明随后逐渐演变为工业文明,例如隋朝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体;阿拉伯地区曾是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交汇之地。
然而,这三种文明在非洲都未能出现。
“海盗”文明没在非洲出现的理由很简单——非洲根本没海,所以我们主要讲讲非洲为什么没出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的兴起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首先要有适宜农耕的土壤和植物资源,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类定居的环境。
沙漠和高纬度草原等地形因不适合粮食生产而无法孕育出农业文明;其次需要有符合人类需求的家禽家畜资源。
最后剩余粮食的出现促使了财富积累和社会分工的形成。
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口得以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职业如官吏、画家、士兵和工匠等。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然而非洲在第一个条件上就遭遇了困境——大部分土地并不适合耕种。
耕种土地并非简单地拥有一块空地即可,更重要的是这块土地需要具备足够的“肥力”,即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等盐类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茂盛。
在古代人们通常通过施肥或轮作的方式来增加土地的肥力。
施肥是为了补充土壤中的养分;轮作则是为了让已耕作的土地得到休养生息恢复肥力。
此外南美印第安人还采用了一种名为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即用火烧毁森林让草木灰烬成为新土地的养分来源。
当一片土地种完后就烧毁下一片森林以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迁移农业。
但在非洲南部地区由于降雨频繁导致了“雨水淋溶作用”的发生。
即土壤中的钾、钠、钙、镁等盐类在雨水溶解和冲刷下流入深层地下水。
热带地区的高温会显著增加这些偏碱性盐类的溶解度,同时高温多雨也加速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将其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简而言之,雨水不仅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还使其深入地下,超出了植物根系的吸收范围。
因此,非洲的土壤普遍呈红色,易于板结,透气性差,不适合农耕。
然而,这样的土壤条件却有利于矿产的形成,如红土型铜矿、铝土矿和镍矿等,都是经过亿万年长期淋溶和风化作用形成的。
在没有现代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的土地进行农耕,效率极低,不足以维持生计,撒下一斤种子,可能只能收获1.5斤粮食,收获的热量甚至不足以补偿劳动消耗。
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稻谷、玉米、土豆和小麦等欧亚大陆的主要农作物并未在非洲出现。
相反,非洲丰富的野生粮食资源不需要农业技术的升级和发展。
例如,南部非洲的薯蓣长期作为主粮,其可食用根块重达几公斤至几十公斤,生长迅速且适应贫瘠土壤,无需过多浇水施肥。
此外,非洲的水果资源丰富,热带雨林气候区如刚果拥有大量野生水果树,如芒果、椰子和香蕉等,无需技术开发即可食用。猴面包树也是非洲的特色,其果实被称为超级水果,树叶子可食用,种子可用于榨油。
非洲还有香肠树,树上挂满形似香肠的果实,重量可达十斤。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人都不愿从事农业,因为到处都有现成的食物,种植粮食既累又辛苦,收成少。
由于缺乏农耕文明,非洲对农具、水渠、水库和金属制品的需求极低。
考古学家发现非洲在公元前2000年前有熔炼铜的痕迹,但铜块对非洲并无多大用处,金属在非洲未广泛使用。
非洲只有低烈度的械斗,缺乏战争的动机,因为战争的本质在于利益和财富掠夺。
缺乏农耕文明使非洲人无法产生分工协作和改造自然的念头,不需要水渠和大坝,甚至不需要打井,这样就不需要大规模的社群,只有分散的族群。
04
非洲为什么没有出现游牧民族?
首先没有马,没有了马,还能出现游牧民族吗?
其次没有羊,非洲只有羚羊;
而最关键的,所谓游牧民族,里面是有一个「游」字,就是不断的迁徙,寻找适合的水草。
为什么要游,因为古代的人类,要对抗恶劣的气候,尤其是大雪和严寒,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抱团取暖,并形成了部落联盟制这样的组织结构,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去寻找适合放牧的水草。
而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会频繁的爆发战争,或者是争夺水草,或者是掠夺农耕文明的成果,这样,就会让组织的形式不断严密,最终以血缘、宗法为纽带,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制度,有了十户、百户这样的军事组织。
同时,要求对食物的长期储藏以适应迁徙,要求有金属能符合作战的条件,要求有驯服马匹能快速的移动。
有压力,有战争,同时也会带来进步。
但是这些,对于非洲来说,都不是个事。
因为全非洲的气温稳定在20到30度之间......人家根本没有恶劣的天气;
整个非洲到处是草,到处是树,不需要寻找水草,要找没有水草的地方倒是很困难.......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非洲不用逐,遍地是水草;
接下来,非洲没有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自然也不会出现商业文明;
撒哈拉沙漠太大了,以公元1500年前的技术,人类无法穿越,加上非洲也没有骆驼;
所以,非洲与大陆岛隔离开来了,别人不能过来抢他的,他也没机会出去抢别人的;
中东地区虽然也是大片的沙漠,但中东多了两个优势,不仅骆驼,而更关键的,是处于欧亚文明的中心地段,以致于从公元前到1500年一直是欧亚文明传播的枢纽,成为了中国产品销往欧洲的代理商;
并借助于此地缘优势,尽管没有文化上的原创,却充分吸收了欧亚各族文明的优势,形成了几百年的灿烂的阿拉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