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brid Block
异构街坊
“城市的坐标,不仅来自于视觉形式,也来自于其所创造的城市生活的公众属性。”
——朱培栋
在《关于城市坐标的双重思考(上)》中,我们回顾了武汉长江中心国际竞赛的方案设计:以场地向公众完全开放为导向的城市网格设计,构建一处“城市聚场”。
2024年中,我们荣幸受到项目业主华润置地的设计委托,并承担了全新的设计任务:在业主指定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围绕新的业态定位——集艺术中心、商业大平层、酒店和办公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社区。
△ 从竞赛方案到落地方案
从开放式创作到既定命题,从理念构想到付诸实施,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反思探讨“何为坐标”与“如何坐标”,在与政府规划、开发需求、未来业主体验及城市公共利益等多方诉求的交织中,寻得某种可行的路径。目前,项目已于8月动工,其中艺术中心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何在这些复杂且多元的诉求中寻求动态平衡,以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联动、景观资源的共享和场所的公共性,依然是我们对“何为坐标”的底层逻辑。而当项目定位从高端的办公园区调整至综合性社区时,我们对“坐标”的理解定义也从广泛的“城市聚场”回归到更具体的日常性“生境街坊”。
△ 规划分析
△ 自然生境
基于竞赛方案“城市聚场”提出的便捷可达、尺度宜人、业态多元、场所开放的理想原型,“异构街坊”方案深化依然是从城市、街区、空间三个尺度关系着手,从布局调整到尺度协调,从空间策略到复合体验,从完全开放到多层级开放,最大限度融入环境并激发新活力。
建筑整体延续了竞赛阶段提出的群像式“长江画屏”概念,单体也保持垂直方向的体量三段划分关系。8座板式塔楼采用体块分段和前后推拉的形式,形成退台,拓展室外露台空间,优化横向尺度,强化建筑与江面在形态上的呼应,塑造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形象。
△ 形体生成
低区的“生境底盘”通过立体化路径串联8座塔楼和周边社区、滨江城市绿带,形成多维的公共系统:首层沿街设计为开放街区,10.5米标高处构建社区高线公园。通过街道近人尺度的商业盒子,艺术中心,水平错动的天街和片板绿化,以及被消解的建筑体量,来营造更具亲和力的城市空间尺度。
△ 生境底盘
在为武汉这座江城塑造江滨坐标建筑时,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以长江及其水纹作为文化记忆的意象象征。我们将水波涟漪转译为建筑立面的律动语言,玻璃幕墙与辽阔的长江水面交相辉映,再现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
在我们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单元幕墙上的金属构件与宋代画家马远《水图十二卷》中“长江万顷”的肌理意象不谋而合,也使得传统绘画中长江流水的历史景致以另一种方式在现代城市中重现。
向生:向心布局,生机环线
来自于前期城市设计概念中的Y形布局,使得单地块内的3座塔楼呈向心围合的关系,稳定且私密。
以中央景观庭院为枢纽中心,我们规划了两条“生机环线”:滨水绿带-垂江步行走廊-铁路文化步廊-开放街区的外环系统,以及联通园区内外的“生机之环”,将空间不同程度的打开,对不同功能需求的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以C2地块为例。地下二层的地库空间衔接片区整体规划的地下环路,将部分停车位释放给城市。城市市民可经由公共车库、地下多功能厅的路径,或是通过沿街的艺术中心主入口,抵达“生机之环”中的共享功能空间。地面层则是与城市共享的商业街区、铁路文化步廊、垂江步行走廊。
△ 城市开放流线
△ 艺术中心主入口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艺术中心主入口,由8根白色UHPC树形立柱阵列支撑,形成10.5米挑高的视觉引导与标志性空间。
“立体”作为空间策略,通过空中连廊、地下空间等有效解决了空间维度的问题。而面对更复杂的人群和业态功能,“多维”的策略则指向一种更复合的体验。通过融入城市客厅、艺术中心、商业街区等复合业态,营造全天候活力社区,既为项目使用者服务,也为市民提供差异化体验和便利。
△ 从方案效果图到落地实景
△ 贯穿四层的中庭空间
中庭空间以多层瀑布景观和垂直绿植为视觉核心,同时结合艺术展陈、城市休闲、景观打卡等功能,打造包容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 墙身大样
△ 泳池空间
△ 中庭为地下二层提供采光
公共:层级化开放性
在功能组织的关系处理中,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平衡是项目设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对此,我们规划了一种多层级开放空间体系,以营造项目特有的公共性特质。
△ 地块周边社区的共享流线
△ 地块内部的私密流线
△ 街角开放空间
长江滨水区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地缘文化。在城市化率持续提高但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城市坐标建筑的意义也从单纯的城市形象符号或商业消费中心,拓展为多维度的、高品质的城市链接节点。
从传统以开放形式塑造的“共享坐标”,到如今通过多层级开放性构成的“分享街区”,“长江天际”以城市新型街坊的形态焕发鲜活烟火气与城市记忆。通过融合公共艺术、商业、文化与生活,“长江天际”构建了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综合体,不仅为公众提供新型生活空间,也重新定义了“坐标”的当代文化意义。
12月初,艺术中心的率先开放,以世界级钢琴大师马克西姆的首场弹奏会为契机,为公众带来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体验,并以此为长江天际塑造城市记忆的重要起点。
历时一年半的滨水城市坐标设计探索,随着项目施工的稳步推进,正逐步转化为实体空间。我们也期待“长江天际”在城市与自然、文化与公共之间,持续创造丰富多元的生活可能性和城市记忆。
设计团队:吴海文、周洋、邓超、朱雄飞、张群晨、孙金、刘皓
线图绘制:杜梦颖
项目位置:湖北,武汉
建筑面积:207000㎡
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
材料:UHPC、仿石铝板、中空LOW-E玻璃
摄影:陈曦工作室、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