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故事 | 壳凸脂红 正是塞北蟹肥时

文摘   2024-12-10 17:46   宁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2月3日,节气已快到大雪。而在宁夏虾蟹集散中心的池塘里,一只只青色的螃蟹还在努力生长。“这个笼子里的个头大,一只应该有4两多了,再长一个多月,能过半斤。”虾蟹集散中心负责人吴英平告诉记者,现留的螃蟹都是为春节准备的。春节期间,螃蟹会再迎一波销售热,市场好、价格高。

“150斤?有货,您要多大个头的。”采访中,吴英平不时被电话打断,一上午的时间,他先后接到了来自江苏、上海、广东等不同地方客商的订单。“贺兰螃蟹现在越来越有名气,一点不愁卖。”吴英平笑着说。

即将寄往全国的塞北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宁夏河蟹,饮黄河水,居贺兰山下,特殊的地理气候赋予了独特的风味。

从9月开始,一只只青背白肚的螃蟹,带着一身的饱满与丰腴,陆续从塞上江南的稻田里“爬”上人们的餐桌。10月下旬,这些来自大西北的深秋美味,远赴上海参加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广受好评。

从不足1两的稻田蟹,到如今肉嫩脂厚的塞北蟹,宁夏螃蟹养殖产业走过了15年发展壮大之路。连日来,记者走访螃蟹养殖户、螃蟹销售加工企业、水产研究站、农业农村部门,探秘这一北纬38度黄金生产带上的“新星”,如何在水稻田、盐碱地里织出了幸福“钱景”。

(一)

吴英平现有身份比较多,既是宁夏虾蟹集散中心的负责人,也是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还是一名致富带头人。而在12年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

多重身份加身还得从他与“蟹”结缘开始。

吴英平的螃蟹养殖基地。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王雨婷 摄


宁夏开始养蟹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8年,“但那会儿大家都不会养,防逃措施做得不好,村子里满沟满地到处爬着螃蟹。”村民无奈弃养,吴英平却看到商机。2010年,吴英平当起了蟹贩,用四五元一斤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来螃蟹,然后去石嘴山市的农贸市场上,以十一二元的价格售出,“因为大家都不会养,螃蟹都是一只一两左右的小蟹,本地人都不吃也不会吃,拿到农贸市场上,却很受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的欢迎。”

就这样,贺兰螃蟹上了客居宁夏的南方人的餐桌,也为吴英平打开一条新的谋生路。“宁夏的黄河水,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螃蟹的肉质很鲜美,虽然个头小,但一点不愁卖。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元,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卖蟹的好行情、好收入,给了吴英平养蟹带来很大的信心。

2012年,吴英平承包了300亩水稻,开始尝试养稻田蟹。“一开始投了三四十万元,第一年就赔光了。”吴英平说,防逃技术不过关,5月西北风一吹,防逃网全部破损,一晚上的时间,螃蟹全都跑光了。由于没有养殖螃蟹的经验,吴英平“蟹农”身份做得艰难。“从养殖环境到喂养技术,从稻田蟹到池塘蟹,步步有坑,处处碰壁,一直到2018年,养螃蟹才开始看到盈利。”吴英平在摸爬滚打中,对养螃蟹越来越熟练。螃蟹成活率从最初的不到20%,到现在的百分之八九十,从稻田蟹亩产量七八斤到池塘蟹亩产一两百斤。养殖规模也从300亩的稻田蟹,发展到2500亩的稻田蟹和3000亩的池塘蟹。

吴英平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七八个村子20多户村民开始养螃蟹。“2023年,没活儿干。看着吴英平的螃蟹养得好,卖得也好。我也打算做这个行当。”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村民马洪钟说。技术吴英平帮带,蟹苗吴英平提供,马洪钟把家里六七十亩的水稻全用来养稻田蟹。他又租用了其他村民的六七十亩水稻,一共养了130多亩的稻田蟹和300亩的池塘蟹。

“去年技术不娴熟没挣上钱,可能收支持平,今年就开始盈利了。”马洪钟说,虽然螃蟹还没销完,产值无法估算。但可以确定的是,去年全年产量1万斤左右,今年截至目前,已销了近2万斤。“春节销售高峰期,收成应该不错。”虽然马洪钟还是养蟹新手,但已经辐射带动了周边30名村民的就业。

“养蟹期比较长,从3月下苗,一直要忙到春节。零工一天的收入是一人200元,长期工月工资是5000元至6000元。”马洪钟说。

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30岁的年轻蟹农化海迪,养殖一年,也成了贺兰县小有名气的养蟹户。“我的蟹个头都比较大,一只四五两的蟹能占百分之六七十,七八两的蟹也比较多,还有一只一斤的蟹。”单只大蟹让周边不少村民慕名来学技。“我励志做精品蟹,所以从蟹苗到饲料,再到水草,都选用高价优质品类,这样产出的螃蟹个头就大。”11月28日,记者看到化海迪的池塘里,挖沟机、推土机等各类机械车辆忙着来往,清理池塘底部淤泥,提标改造池塘。“再过几天,我就去上海、江苏、安徽选蟹苗了,为明年做准备。”

化海迪对螃蟹产业信心十足,“我的螃蟹不敢在网上推,根本不够卖。”明年,化海迪的养殖规模将从120亩扩充到300亩。

据了解,近些年,宁夏的吃蟹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群众对螃蟹的需求量呈现上升态势。贺兰县率先行动,大力推广农户养蟹,池塘养殖种类由原来的鲤鱼、草鱼等大宗水产转变为螃蟹。农户用池塘养殖大宗水产,前期投入超过万元,每亩池塘的利润在2000元左右,而改为养殖螃蟹,前期投资只需5000元左右,每亩利润能达到1万元。

(二)

“去年整个贺兰县养蟹的总产量是630吨,今年养蟹产量达到了900吨,产值超过1亿元。”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站长邱文杰说。

一年实现养蟹产量增长40%,贺兰县有什么“秘籍”?

“但那时养蟹的方式大多参照了辽宁那边的稻田养蟹模式,产量和品质都没有优势,到了2022年,我们把握机遇,在贺兰县内先行先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让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邱文杰介绍,贺兰县为养好螃蟹,在三个方面下了大功夫: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种类,二是向外求索、向内自研,提升蟹苗培育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环境工程。

养蟹收益高,前提是蟹的品质能得到市场认可。“宁夏刚开始养蟹的时候,技术普遍不成熟,缺乏相关经验,外地来的专家给出什么意见,大家就照着怎样来干。”邱文杰回忆。宁夏养殖河蟹的稻田边沟,最早是宽度和深度均为0.8米的方形,后来,根据宁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进一步调整,改为宽5米、深1.5米的口字形环沟,耕地占用率也下降到了5%左右。

蟹苗对蟹的品质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让河蟹研究成果惠及更多养殖户,是贺兰县螃蟹产业一直追求的发展之道。“一方水土养一方蟹”,为了培育出更适应宁夏气候特点的蟹苗,贺兰县一面与江浙等地的蟹苗产区建立合作,一面搭建起本地的蟹苗培育基地,推进蟹苗的本土化改良技术。目前,本地培育的蟹苗能满足35%的当地农户需求。“外地气候与宁夏不同,宁夏的昼夜温差大,从南方带来的蟹苗适应不了,成活率会降低。另外,外地引进的蟹苗质量很难稳定,如果当年的高品质蟹苗数量不够,人家就自留自用了,我们拿不到好的蟹苗,就会使得每年的螃蟹产量忽高忽低。”吴英平说,想要解决蟹苗的“卡脖子”问题,就得不断试验。2023年,他从江苏等地运来一批蟹苗,在立岗镇兰丰村蟹苗培育基地进行了培育,蟹苗成活率得到大幅上升。有了信心后,今年,他又建立了300亩的繁育基地,引进3个新品种进行试验。

为提升本地螃蟹质量,贺兰县在养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一面大力推广水草种植技术,一面投入资金支持,鼓励农户给老旧池塘清淤,改善蟹苗生长环境。

用化海迪的话说,要养出膏满黄肥的好螃蟹,蟹苗的作用占一半,环境的作用占另一半。作为宁夏海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化海迪打定主意要做出大家认可的好蟹:“养螃蟹要把池塘的水质搞上去。水质干净了,塘底的氧气含量也就增加了,螃蟹的呼吸和代谢才能顺畅,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才能提升。我家养蟹的池塘每年都要清淤一次,今年蟹的品质很高,大一点的能达到七八两重。”

化海迪与他的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9年,自治区在贺兰、青铜峡、石嘴山等县市试验稻田养蟹1000余亩。贺兰稻渔综合种养在10余年的示范推广中,从粗放规模化发展到精细集约化、标准化。2009年至2016年,贺兰县开展了8年的稻蟹种养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从300亩逐步推广扩大至1.58万亩。2017年,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总结前8年稻渔模式推广经验,充分考量贺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自治区盐碱地改良项目,制定了《2015年贺兰县宽沟深槽“以渔治碱”项目实施方案》《贺兰县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标准》,在贺兰县盐碱改良区实施宽沟深槽“以渔治碱”稻渔项目,探索稻渔种养贺兰模式。

经过不断完善深化稻渔种养模式,2017年至2021年贺兰县“宽沟深槽”稻渔发展规模由1.1万亩扩大到2.3万亩。由于压减水稻面积、稻旱轮作,本年度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000亩,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商品蟹亩产产量可达20公斤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带动贺兰县河蟹养殖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河蟹池塘养殖面积7300亩,湖泊养殖2360亩,总产量预计可达900吨,产值破亿。

2019年,贺兰县成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观摩现场会主会场、2024年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举办地,获评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稻渔类)1家。

一颗“新星”开始崭露头角。

(三)

贺兰县最早的一批螃蟹,在每年8月底就能生长到位,进入广阔的全国销售市场。

“每年螃蟹价格最高的时候,在中秋节前后。那会儿南方的蟹还没上来,我们的宁夏蟹就赶上了时间差,率先开始销售,对农户收益来说非常有利。”邱文杰说。由于掌握了河蟹越冬养殖技术,贺兰的螃蟹可以卖到次年春节结束,上市早、下市迟,拉长的销售周期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村民朱明星今年也搞起了螃蟹养殖。“我没有养殖方面的经验,但是产业发展好,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就有了信心,想着来试试。”朱明星将自家的老旧鱼塘翻新,清淤泥、架护坡、安装防逃装置,养了20多亩池塘蟹。第一年的收益达到10万元左右,和投入的资金基本持平。

稻田捞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一年能保平,第二年就能增收。”朱明星笑着说,目前,他新增了一笔投资,用于建设冷库、加设喂食螃蟹需要的常用设备,期望明年能获得更高收益。

走上螃蟹养殖这条路,朱明星表示,贺兰县政府给予了不小的帮助。对新的养殖户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销售的渠道不畅通,今年10月,宁夏园艺产业园举办的农产品展会上,贺兰县为养殖户们免费布置摊位,宣传引流,朱明星带去的螃蟹销售一空。

“对养蟹的农户来说,养殖不算难题,销售才是。养出的螃蟹卖给谁、价格多少、怎么包装、怎么运输,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2021年,贺兰县立岗镇投资1500万元建成宁夏虾蟹集散中心,仓储量达到1万公斤,实现了螃蟹养殖、管理、储存和销售的一条龙功能,负责人吴英平表示,集散中心的作用就是替养殖户把所有节点都打通。“他们负责养出来,我们负责卖出去。”吴英平说。

而谈及贺兰县螃蟹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邱文杰表示,首要目标是打造出具有贺兰本地特色的螃蟹品牌。

“宁夏养蟹,属于‘老天赏饭吃’。”邱文杰说,宁夏的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加上黄河水灌溉之利,养出的螃蟹底壳白、背壳青,肥美清香,极具地域特色,在外销过程中,口碑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目前,贺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合作,深入养蟹基地进行养殖技术研究改良,再把农户召集起来,搞技术座谈会和实地观摩,提升贺兰本地的螃蟹养殖水平。

“今年我参加了两场技术培训。7月,水产站请来外地专家给我们上课,既有综合性的养殖技术讲解,也可以根据自家养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专家一对一指导,对新入行的养殖户来说,实用性很强。”朱明星说。

“接下来我们计划按照阳澄湖大闸蟹的模式,发挥出资源优势,推出几个能走出宁夏、走入全国市场的特色品牌,让企业和农户‘抱团’养殖,统一销售。”邱文杰说。

10月24日,吴英平作为宁夏代表,参加了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宁夏的河蟹在全国市场上火出了圈,博览会会期4天,我们的螃蟹不到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克重大的螃蟹,更是卖出了一只100元的高价。”

据了解,贺兰县目前正在准备参加明年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王宝和杯”由上海海洋大学主办,可以称为全国河蟹界的“奥斯卡奖”,2025年的会场中,将会出现贺兰黄河大闸蟹品鉴专场,面向全国打响贺兰县螃蟹知名度。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校对:虎   彩
审核:马丽亚娜

贺兰县立岗镇

# 扫码关注 #

 · 稻蟹果蔬生态立岗· 

稻蟹果蔬生态立岗
立岗镇东临滔滔黄河水,西倚巍巍贺兰山,稻丰鱼肥、瓜果飘香,呈现出“一山一河一田园”的美丽乡村风光。看花海稻田、品生态河蟹、食有机稻米、住黄河小院,立岗镇已成为游客来贺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