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中宣部新闻局、宣教局,民政部新闻办共同组织中央各大媒体和湖北省有关媒体,进行已故“爱民模范”周国知先进典型宣传活动。我当时任民政部新闻办公室主任,也是这次采访的具体组织者之一,对此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周国知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人,1982年入党,曾任椿木营乡民政办公室主任、民政助理。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2003年9月27日晚,他在与群众商谈加快茅草房改造工作时,突发疾病去世,终年42岁。
2004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媒体的30多名记者前往湖北采访,持续一周多时间。加上省、州、县三级记者,实际参与者接近百人。
椿木营乡地处崇山峻岭,海拔1680米,当地俗话说“望到屋,走得哭”,加上天老下雨,路特别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记者们在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采访时,有人外衣淋湿了,就脱下来拧干,再穿上。有人摔倒了,爬起来擦一擦身上的泥巴,仍然坚持采访。一位记者在跃过一条湍急的溪流时,因岸边湿滑,不慎掉入水中。恩施州民政局局长刘述宣眼疾手快,一把拽住记者的胳膊,把他拉上来。大家倒抽一口凉气:好险,再向前十来米远就是十几丈的深渊啊!
尽管很苦很累,但记者们的采访仍然深入细致。《人民日报》记者朱思雄、张志峰,人民网记者何晶茹把周国知的23本笔记本一页页、一行行看得仔仔细细;央视新闻中心记者郦振国、姚文丽一大早就到勾腰坝村采访,直到下午两点还没吃饭。周国知的妻子汪碧秀看他们饿了,就到地里掰回来十几个玉米煮在锅里。可没等煮熟,他们就“溜”到另一家采访去了,直到晚上才吃上饭。央视“焦点访谈”记者王卓、吴绍钩采访半身不遂的胡顶成老人时,把他从潮湿、阴暗的房间背到院子里的阳光下,采访之后,又把他背回屋子里。光明网记者齐柳明采访周国知的老师李四新,见他年迈体弱,就一边采访,一边给他剥橘子吃,让老人感动不已。
9月27日是周国知去世周年祭日。上午,细雨蒙蒙。自发前往祭奠的群众成群结队,他们献上了花圈或鲜花翠柏,吹起了唢呐,放起了鞭炮。经我提议,采访人员也举办了纪念活动。周国知墓碑上方挂起了鲜红的党旗。近百人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决心宣传好周国知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媒体人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过了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
10月10日,各媒体陆续以新闻、通讯、评论等形式,对周国知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量报道,前后持续了20天时间。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报》《中国老年报》也作了深入宣传。
10月14日开始,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及长春、石家庄、长沙、成都、兰州等地作了巡回报告。六场报告,六场泪雨:无论领导、听众,无论女同志、男子汉;无论老人、学生,无论新闻记者、工作人员,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其实,我作为中宣部委托的周国知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带队人,流了多少次泪,已经数不清了。
周国知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宣传和学习活动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及民政部、湖北省领导亲切接见周国知亲属。周国知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沉默的远山》,人们还以散文、诗歌、歌曲、舞蹈、书画等形式表达歌颂、怀念之情。全国各地无数素不相识的群众纷纷自发向周国知家进行捐赠。汪碧秀接到这些捐款捐物后,把绝大部分都转送给了生活困难的群众、家庭困难的学生。她说:“我得让国知在地下安心、放心。”
周国知事迹宣传活动,不仅参与媒体多、规格高,而且报道篇幅大、时间长,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也在民政宣传历史上写下了不寻常的一页。(李全茂)
猜你想看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