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材积累 | 关于“蛇”的成语及历史故事

教育   2025-02-02 20:02   湖南  


关于“蛇”的成语


1、画蛇添足

释义: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故事: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赐给他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脚,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还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酒喝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这壶酒。


2、打草惊蛇

释义: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故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只是打草,但我已经被惊动了,暗示对方已经警觉。


3、杯弓蛇影

释义: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故事:乐广的朋友到他家做客,看到杯中有一条蛇的影子,回去后生病了。乐广发现是墙上挂的弓在酒杯中投下的影子,于是解释清楚后,朋友的病就好了。


4、蛇蝎为心

释义:常用来形容那些心狠手辣、残忍无情的人,如同蛇蝎一般。


5、笔走龙蛇

释义:形容书法笔势生动活泼,如龙蛇游动。

故事:李白的书法笔势如龙蛇游动,生动活泼,令人惊叹。后用来形容书法的灵动与气势。


6、龙蛇混杂

释义: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在古代社会中,常用来形容社会环境复杂,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7、蛇无头不行

释义:比喻没有领头的就办不成事。在古代军事和政治活动中,常用来强调领导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领导者,事情难以成功。


8、蛇头蝎尾

释义:指蛇蝎之毒,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用来形容那些危险且具有毒害性的事物,如同蛇蝎一般。


9、一蛇吞象

释义:指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故事: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用来比喻人的贪欲极大。



关于蛇的历史故事

1、伏羲女娲

故事: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相互交缠的形象在汉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谱写了人类蛇图腾生命的颂歌。这种形象的蛇被人格化后,成为了中华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

文化背景:蛇图腾在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把龙视为一个“综合体”,而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楚相断蛇

故事: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小时候遇到一条两头蛇,他担心别人再见到会死,于是将蛇埋掉。他的母亲告诉他,做好事必将得好报。后来孙叔敖成为楚国的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文化背景: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德”观念,即做好事会得到天的回报。


3、蛇馒头

故事:在江南地区,尤其是江苏宜兴,人们将蛇称为“蛮家”“苍龙”,认为蛇能带来吉祥好运。在元宵节、二月二、重阳节等节日,当地人会祭祀家蛇,称为“请蛮家”或“斋蛮家”。在清明节前一日,母亲会蒸一个雪白的馍馍,圆鼓鼓的馍馍上盘坐着一条蛇,人称“蛇馒头”,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的祈盼。

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龙是天子的专利,平民不敢僭越,民间百姓就以蛇代替龙表达心愿。


4、柳仙

故事:在民间,曾有信奉“五仙”的习俗,其中“柳仙”就是蛇。蛇怎么会成为柳仙?这与神话里共工的臣属、凶神相繇有关。相繇,又称相柳,其原型就是蛇。因此,把蛇称作柳仙顺理成章。也有人认为,柳仙是对蛇的赞美,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微风吹来,条条飘逸飞舞,婀娜多姿,总让人联想到娇柔的女子。



END



如有需要可以添加微信

获取更多语文教学/学习经验



*关注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素材*




可乐小天才
分享学生习作,偶尔说说写作方法~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