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青·悦听|不喜欢和人交流,害怕说错话,怎么办?

政务   2024-10-31 21:30   安徽  


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
作者:凌   想
主播:曾邺锦
原标题:《不喜欢和很多人交流,怎么办?》
老师:

您好!我习惯了中学校园的生活,习惯了三点一线,习惯了不用与人沟通交流,只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上了大学后,作为班干部之一,需要被迫与很多人沟通,但是作为刚步入大一的新生,我真的很烦恼,我害怕与老师交流,怕自己说错做错。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大一新生
同学:
你好!
对于一个习惯并享受简单人际环境的人来说,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确实令人感到心累,也许你曾多次想过逃避。然而,既然你写下这封信,我想你心中仍然怀有一丝希望,希望能找到方法让自己在这些关系中感到更舒适。
不用急,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个烦恼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如果你不喜欢和人沟通交流,可能会觉得这是性格使然,认为自己比较内向,是“社交恐惧”。但是,请不要急于给自己贴上标签。所谓内向和“社交恐惧”,除了性格的先天因素,还有很多与后天成长经历有关的因素。
想象一下,我们正在看一部你主演的电影。影片中,你站在辅导员的旁边,暗中观察着她的神情,揣摩着她的情绪。那一刻,你感到有些紧张、不自在,心中涌起想要逃离的冲动。
我们在这里按下暂停键,仔细看看这一刻,你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在担心什么?
也许在老师面前,你非常担心自己说话不够得体、做事不够妥当,总之,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真是这样,老师对你的印象可能就不好,甚至会对你挑剔、嫌弃,可能会不喜欢你。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结果,你不得不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甚至无意中试图取悦对方。纠结于一句话是否该说、该怎么说……此时,表面上你看似一切如常,但内心早已风起云涌。
这其实是许多“社恐”人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内心戏往往意味着两个问题。
一方面,或许我们在潜意识里将对方视为难以取悦、容易生气或容易受伤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然会显得小心翼翼,心中不免感到不自在。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无意中将社交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的言行对两个人的关系负有全部责任。因此,我们会尽力寻找话题来迎合、讨好对方,哪怕心里并不乐意,也不敢拒绝对方的要求……
如此种种,难怪与人打交道会让人感到心累。需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与其如此费力,还不如独自一人待着,不用迎合、不用揣摩、不用担心,那样多么轻松自在啊。
于是,“社交恐惧”就这样悄然产生了。
所以,“社恐”不是不想和人交往,而是担心和恐惧占了上风,担心一不小心就暴露出自己不够好,一不小心就搞砸了关系。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几分道理,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担心呢?

让我们继续这部影片,将时间倒回十几年前。

在我们小时候,或许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格外严格,总是挑剔和评判我们,时常拿我们与他人比较。又或者,我们从小就比较乖巧,做的事情大多符合父母的期待,因此常常获得父母的夸奖。然而,在享受这种认可的同时,我们心中也潜藏着一种隐隐的担心:如果自己不再懂事、做得不够好,父母可能就会不再喜欢自己了。

你发现了吗?在这样的关系中,一方是难以取悦、权威、评判的,另一方则是讨好、自责、谨小慎微的。长年累月,这种互动模式就内化成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关系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关系模式”,是因为它会投射到我们与外界的其他关系中。即使我们长大了,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但在与他人接触时,仍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关系模式映射到当前的关系中,把对方视为权威、难以取悦和评判的对象,而自己则不由自主地想要迎合和讨好,以避免关系破裂的风险。

也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在之后和别人的关系中不断重复上演。

当然,我的解释只是诸多可能性之一,但这个思路也许会对你有些启发:你发怵和人打交道,不一定是当前的关系导致的,而是有着来龙去脉的。当我们看清这个“发怵”是怎么发生的,这个结自然就松动了。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是觉察。当你与他人相处时感到不自在、想要逃离,不要让这些感觉一闪而过,而是像看电影一样按下暂停键,仔细观察并体会这些情绪,看看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或许,这里面就蕴藏着我们成长的课题。

随着觉察能力的提升,我们也能更真实地看待他人。那个看似严厉、强势的辅导员,或许内心其实很热心;而那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可能也非常愿意给予你指导。带着觉察与人交往,你可能会发现现实与想象并不相同,没那么糟糕。

其次,如果在社交中感到压力,不妨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练习。社交也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最后,我想告诉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真诚。当你真诚地表达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时,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真诚,永远是与人交往的法宝。

希望无论你选择与人交往还是独自一人,都不是出于恐惧或逃避,而是基于内心真实感受的自主选择。


凌想

(凌想,《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心理咨询师,“凌想亲子心理”公众号创始人,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

陪你·成长


真诚是最大的法宝

用真心换真心

是人际交往中

永不过时的秘诀


文章来源丨共青团中央

校  对丨甘照君

校  审丨姚   健

审  核丨储成焰


青春岳西

qingchunyuexi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青春岳西
组织、引导、服务青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