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习惯了中学校园的生活,习惯了三点一线,习惯了不用与人沟通交流,只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上了大学后,作为班干部之一,需要被迫与很多人沟通,但是作为刚步入大一的新生,我真的很烦恼,我害怕与老师交流,怕自己说错做错。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几分道理,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担心呢?
让我们继续这部影片,将时间倒回十几年前。
在我们小时候,或许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格外严格,总是挑剔和评判我们,时常拿我们与他人比较。又或者,我们从小就比较乖巧,做的事情大多符合父母的期待,因此常常获得父母的夸奖。然而,在享受这种认可的同时,我们心中也潜藏着一种隐隐的担心:如果自己不再懂事、做得不够好,父母可能就会不再喜欢自己了。
你发现了吗?在这样的关系中,一方是难以取悦、权威、评判的,另一方则是讨好、自责、谨小慎微的。长年累月,这种互动模式就内化成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关系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关系模式”,是因为它会投射到我们与外界的其他关系中。即使我们长大了,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但在与他人接触时,仍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关系模式映射到当前的关系中,把对方视为权威、难以取悦和评判的对象,而自己则不由自主地想要迎合和讨好,以避免关系破裂的风险。
也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在之后和别人的关系中不断重复上演。
当然,我的解释只是诸多可能性之一,但这个思路也许会对你有些启发:你发怵和人打交道,不一定是当前的关系导致的,而是有着来龙去脉的。当我们看清这个“发怵”是怎么发生的,这个结自然就松动了。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是觉察。当你与他人相处时感到不自在、想要逃离,不要让这些感觉一闪而过,而是像看电影一样按下暂停键,仔细观察并体会这些情绪,看看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或许,这里面就蕴藏着我们成长的课题。
随着觉察能力的提升,我们也能更真实地看待他人。那个看似严厉、强势的辅导员,或许内心其实很热心;而那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可能也非常愿意给予你指导。带着觉察与人交往,你可能会发现现实与想象并不相同,没那么糟糕。
其次,如果在社交中感到压力,不妨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练习。社交也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升。
最后,我想告诉你,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真诚。当你真诚地表达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时,对方是能够感受到的。真诚,永远是与人交往的法宝。
希望无论你选择与人交往还是独自一人,都不是出于恐惧或逃避,而是基于内心真实感受的自主选择。
凌想
陪你·成长
真诚是最大的法宝
用真心换真心
是人际交往中
永不过时的秘诀
文章来源丨共青团中央
校 对丨甘照君
校 审丨姚 健
审 核丨储成焰
青春岳西
qingchunyuexi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