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新闻大学》:2024年第12期

文摘   2024-12-31 19:58   北京  



本刊特稿


社交媒体叙事网络对乡村居民社区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李龙飞

【摘  要】当前我国乡村社会转型呈现出流动性加速与新媒体扩散并存的特征,这一双重动态既加剧了乡村居民社区脱嵌的现象,也为其社区融入的回嵌创造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索了由在线人际交往、在线社区组织和平台媒体连接构成的社交媒体叙事网络对乡村居民社区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叙事网络对社区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影响主要通过人际讨论这一沟通行动的中介机制实现。在线人际讨论和线下人际讨论在社交媒体叙事网络与社区融入之间形成了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拓展了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的适用情境和内在机理,认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叙事网络对沟通行动的激活是形塑社区秩序纽带的关键。

【关键词】社区融入;乡村传播;数字乡村;叙事网络;传播基础结构

拯救“最后一公里”:乡村快递基础设施的弥合与社会交往实践

——兼论“人作为基础设施”的分析框架


林 颖 郑怡娴

【摘  要】作为物流末端的快递驿站在城市随处可见,但它们在偏远地区的缺位却使“最后一公里”问题面临挑战。基于“人作为基础设施”的理论视角,借助“基础设施倒置”的方法论,本研究通过三重复合逻辑剖析乡村快递基础设施的演化路径:“基底性”还原了快递驿站的基础设施化历程;“公共性”阐释了人们在物流基础设施未完善的乡村地区自发组织公共物流服务的实践;“社会性”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内生性力量依靠媒介技术、熟人网络和人情往来等方式,促成基础设施建制化的内在理路。本研究还由此反观快递驿站对现代乡村秩序的影响,从而丰富“人作为基础设施”在中国本土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和分析向度。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快递驿站;人作为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倒置

新媒介赋权下乡村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L县直播带货的田野调查


吴昭千梦  余清楚  王嘉昀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布局强调了农民作为振兴主体的关键地位。乡村直播带货在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重塑着乡村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尝试从新媒介赋权的角度探讨作为乡村主体的“旧农人”“新农人”的权力变化,以及二者的合作关系。研究发现,积累了一定在线资源的“新农人”作为“意见领袖”带领“旧农人”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以新媒介平台为途径的创业创收,“旧农人”的自学主体意识也在此过程中被激活,其自身数字化素养与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的信息互动及经济获利黏合了新农人与旧农人的交往,催生了一种由个体信任转向系统信任的新型关系,并助推了基于知识信任、技术信任和人际信任的农村社会信任系统的构筑。

【关键词】新媒介赋权;乡村媒介化;新农人;旧农人;信任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邓小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叶祝弟

【摘  要】邓小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成熟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并彰显时代魅力。作为时代的先声,邓小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承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内核,脱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聚合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涵括维护安定团结、恪守党性原则、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开展建设性批评、重视国际舆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步等丰富内容,呈现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貌与系统集成的创新禀赋。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根据中国实际与中心任务,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利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新闻舆论工作;建设性批评;共识

新闻理论


为真实辩护:交往真实与新闻真实的哲学根基转换 


李泓江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长期以来,以传统形而上学之主客符合为基础的“真实观”不断遭受来自建构主义、知识社会学等各种学说的质疑。本文认为,真实仍然是一个符合论的问题,只不过判断的符合关系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主客体之间的符合向个别主观与一般主观/本质直观之间的符合转变。这意味着,真实不仅体现着人与世界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且自始至终且从根本上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只有在具体的交往语境之中,真实才会被显现、判定与验证。在交往的哲学语境中,在主体间先验认知结构的理论框架下,真实将获得更为坚实的哲学根基,由此衍生出的种种新闻学议题,也将根植于更具养分的理论沃土。

【关键词】新闻真实;交往真实;主客关系;先验认知结构 

传播学


后真相时代欧洲民众阴谋论信念的心理起源与政治后果

——基于欧洲20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陆 铭  陆屹洲 

【摘  要】在后真相时代,阴谋论的心理起源及其对政治社会现实的影响愈发受到公众关注,但尚未被国内学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欧洲社会调查数据对欧洲20国民众的阴谋论信念及相关政治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测量与描述,并应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多层次路径分析模型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统计检验,证实了从心理起源(存在动机、社会动机)到阴谋论信念再到政治后果(欧洲一体化、气候变化、移民问题)的完整机制。此外,对民众的阴谋论信念,互联网使用技能呈现显著负向效应,新闻信息消费时长及互联网使用频率也呈现出有条件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虚假信息;信息接触;阴谋论;政治态度

广告与公共关系


欲辩已忘言:叙事说服对公共关系职业的态度影响研究


陈先红 杜明曦

【摘  要】如何提高公众对公共关系职业的积极认知和去污名化效果一直是公共关系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运用控制实验方法和叙事运输理论,以“公共关系”行业为例,探讨了叙事说服改善职业认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叙事运输是公众对公共关系职业态度的正向影响因子,是反驳的负向影响因子,反驳是运输与公众对公共关系职业态度的负向中介因子。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讲故事去除职业污名的叙事说服动力机制模型,通过显性的运输—反驳机制和隐性的驱动—抑制机制,探索一条“去污名化”实践的新路径,为去除职业污名和国家形象污名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叙事说服;职业认同;讲故事;公共关系;去污名化

利弊权衡与隐私让渡:智能广告中感知个性化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


刘晨旭  张一凡

【摘  要】智能广告个性化特征显著,但伴随的隐私侵犯、精准失当等问题正引发信任危机。本研究以社交媒体中的智能广告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17个理论假设的“感知个性化—消费者信任”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感知个性化对消费者不同信任层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个性化与品牌信任、功能型技术信任和治理型技术信任正相关,而感知刺激性和隐私关注是其中的“反向中介”。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的并非智能广告中的个性化因素,感知个性化对于信任的建立和提升反而有利。消费者会在感知刺激性与感知个性化中权衡利弊,并产生不同信任指向。当感知个性化程度可以让消费者降低隐私关注时,他们会让渡部分隐私作为回馈。

【关键词】感知个性化;消费者信任;智能广告;隐私关注;感知刺激性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传媒学术网
第一时间、分享中外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