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回眸2024·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系列述评之二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里,教育是实现国强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动力之一。
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
回首2024年,教育战线勇担重任,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能力不断彰显。
一体推进,蓄力强国建设澎湃动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正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历史上各个世界强国的崛起,关键在于教育的领先。而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逻辑,审时度势,阐明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国教育大会对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部署,充分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和作用,也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决心和气魄。
牢记嘱托,坚定信念。这一年,教育部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出更多相应新举措。
从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到年中推进会、教育部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再到长三角、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多场部省会商会议,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一以贯之。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就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改革作介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施工图”日渐明晰。
总览各地,上海以高教改革为切入口,以“两个先行先试”为着力点,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黑龙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高教、职教两大改革,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面向2035年,时间紧、任务重,教育系统坚持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蓄起澎湃动能。
科技引领,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仿佛一盏明灯,指引着高校勇毅前行。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挑战自然的四大壮举。科技征途中,每一次突破都如同星辰划破夜空。
“复兴号”高铁、“深海一号”、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今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一大批“国之重器”和超级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人员获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表现突出,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龙头”既起,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硬核”支撑,亦是旨在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
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表决通过,更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法律制度支撑。
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等会议相继召开,为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提供新的要素支撑。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各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响应国家需求,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北京通过动态调整新增87个学位授权点,累计“瘦身”100余个学位授权点;吉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紧缺学科专业布局……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创造,到服务农业农村、产业应用、应急救援的实践应用,由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接国家战略、响应国家急需的使命担当,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落地生花”,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时常碰到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技术成熟度不高“不好转”、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不会转”等难题。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苏南京,江北新区。
星火路西侧,由11幢白色建筑组成的江北新区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内绿树成荫,不久之后,将有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项目在此落户。
9月14日,一项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剑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重要举措——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以南京、苏州作为两个核心承载区,首批确定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在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与方式变得日趋多元,如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是一道重要命题。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机制是关键。教育部高效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实现创新链各关键环节有效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花”。
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一门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让“硬核科技”走出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与企业联合建设“恒力—大工研究院”,致力实现“应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模式……
这一年,教育部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新布局宁波、宜宾、太仓等6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联合体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中心,提高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产品中试能力。
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这一年,教育系统坚定打破“四唯”、为科研人员“减负”等举措密集落地,广大科研人员被赋予更多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
“小切口”撬动大收益,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出实验室。
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从武汉光谷到成都天府……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其背后无不彰显着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征程中的突出贡献力。
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华丽篇章,教育系统正奋勇向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新的发展奇迹。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