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重点医院相关领域专家修订编写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传染病学》杂志正式发布。该《指南》于2005年第一次发布,2024版《指南》是在2021年第5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
新版《指南》在艾滋病检测和诊治方面有什么变化呢?请跟着小编速览一下。
一、增加诊治推荐意见及其推荐证据和推荐强度
编写组专家对新版《指南》中的关键问题和更新内容进行系统文献检索,纳入指南、共识、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类型的证据,最终形成了49条推荐意见,并对意见的推荐等级与证据级别进行了评定。
在实验室检测部分,原“(一)HIV抗体检测”更新为“(一)HIV 抗体检测或 HIV 抗原抗体检测”。
新版《指南》对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频率,从原来的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200~300/μL”“>300/μL”“350~500/μL”作为划分依据,更改“200~350/μL”“>350/μL”“350~500/μL”,增加了"300~350/μL"这个范围患者的检测频率。
四、核酸补充试验中的变化
在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均可用于核酸补充试验的情况下,新版《指南》推荐首选使用定性检测试验作为核酸补充试验,并且首次明确了当HIV-1核酸定量检测>1000拷贝/mL时,报告检测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19)》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20年修订版)暂无更新的版本发布,因此仍以检测值>5000拷贝/mL作为诊断和报告的依据。
新版《指南》在耐药检测部分重点推荐了整合酶基因突变检测。
六、首次提出了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处理措施
新版《指南》对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诊断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接受 ART4年以上,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 拷贝/mL)超过3年,CD4+T 淋巴细胞计数仍持续低于350/μL;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低下的原因(如其他类型的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慢性病毒感染、血液肿瘤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 ”。《指南》对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梳理并对临床处理给出了建议。
七、首次提出HIV感染脆弱人群的概念
新版《指南》首次提出了HIV感染脆弱人群的概念,脆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儿童患者;孕妇;晚确诊的患者;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高度抑制的患者如CD4+T淋巴细胞计数<50/µL;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对这类患者要更积极地进行ART,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多学科协作。
除上述更新修订外,2024版《指南》还对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机会性感染、HIV合并肿瘤、HIV感染的预防与干预中的部分内容也进行了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艾滋病(AIDS)诊治和管理中合理决策,但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AIDS 诊治中的所有问题。本《指南》的发布对于推动艾滋病临床诊疗规范化、提高患者生存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我国艾滋病诊疗水平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主持《指南》修订的李太生教授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国内外研究动态,适时对《指南》进行更新修订,确保其与时俱进,有效应对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