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中医药!走向全国!

时事   2024-11-23 20:29   山西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

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意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

我市以实施国家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

着力构建中医药发展大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

着力开拓独具长治特色的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推进中医药

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治中医药

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



今天为大家精彩呈现

由长治日报·冯波全媒体工作室出品的

《长治日报特刊 | 承古启今焕新生》

看中医药独特优势

在长治开花结果

看中医药传承创新

在长治系统推进

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长治走出新路径



点击图片查看电子报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承中医国粹 谱写发展新篇




制度创新  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我市中医药资源独特而丰富,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够。如何对症下药,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一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健全完善组织架构,出台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全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多管齐下  打造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和事业,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润物细无声。一年来,我市在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模式、中医药管理体系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等各方面综合发力,让顶层设计在润物无声中悄然绽放。





传承创新  擦亮中医药发展新品牌



一年来,我市结合实际,有序推进杏林技术传承、太行英才培养、服务模式创优、数智技术赋能、岐黄文化弘扬、管理体系创新六大工程、十八个子项目建设,努力形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上党”品牌。





勇破难题 积累中医药发展新经验



做深做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需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年来,我市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上党中医学术流派壮大、治未病示范中心扎实推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引育破题、复合式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惠及百姓等亮点工作频现,为接下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七大流派各显“神通”


传承创新活力奔涌


中医流派多样性的重塑

是学术繁荣的重要动因

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的共同点

在于都有鲜明独特的学术思想

稳定的学术体系以及完整的学术群体

中医流派的多样性

是中医水系不断流的重要因素

流派之间相互切磋互补

是形成理论张力

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存在



一年多来,我市深入研究师怀堂、刘绍武、李定明、赵永强、原培谦、王佐明、栗书元7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设流派工作室,举办医学流派学术讲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始创于清朝末年,源于晚清秀才栗汉章中医疡科,历经百余年五代传承人的临床实践和发展推广,现已自成体系。学派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疡瘤”,内服外治、表里同调,把“外疡”与“内瘤”的机制结合起来,提出其共同目标为祛邪扶正,调和共生;共同治法为发表清里、解毒扶正、托毒生肌。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长治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栗书元,躬耕中医肿瘤诊疗领域40余载,秉承“以人为本,扶正抗癌”的理念,始终坚持中西并重、针药并施、内外兼治,在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主张传统疗法,重点阐释“外疡内瘤”的病因病机特点和“皮、肉、脉、筋、骨”五体传变规律,以人为本、以瘤为标,中西融合扶正抑瘤,对中晚期患者扶正培本带瘤生存提供了遵循依据。



脾胃杂和学术流派



脾胃杂和学术流派,源于名医姜济怀先生的家传医学,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第二代传承人山西省名中医姜佐周先生,师从其叔姜济怀先生,从医70余载,尤其注重脾胃的调理,主张“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气宜畅、血宜通、脾宜健、肝宜疏”的学术思想。

第三代传承人、山西省名中医、长治市中医医院名中医赵永强,是姜佐周的关门弟子,在40余年的临证实践中,遵循姜老的学术思想,将其深化,逐渐形成了“杂从脾胃、治以调和”学术思想。无论是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的疾病,还是各种疑难杂症皆可从脾胃入手,以求达到形神俱佳、气血平和之目的。



新九针学术流派



“新九针疗法”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阅古籍、参新论,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反复探索、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打破针灸治疗传统的单一制毫针或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性,强调发挥不同针具的特异性、整体性治疗作用。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长治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宗倩倩是新九针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也是“新九针”的第三代传人,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针具,针药并举、中西医并重,将筋膜技术与新九针完美结合,特别是将新九针疗法应用于疼痛性疾病中,疗效显著,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流派



王佐明,山西省名中医,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心肾科主任。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思想。2024年2月,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结合近40年的临床病例收集和整理、分析,最终明确了王佐明气血痰学术思想的内容,为进一步继承及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传承发展王佐明学术思想,目前在沁源县中医医院、沁县中医医院、屯留区中医医院、平顺县中医医院、黎城县中医医院等均有其继承人,成为王佐明气血痰三因同治流派的核心团队,为更好地研究王佐明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基地。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科研实践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继承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



三部六病学说是由著名中医学专家刘绍武创立的医学理论,以“三部六病”立说,临证善用经方,继承又善创新,总结提出了中医“三部六病”的理论框架,以三部定位、六病定性,衍为三部六病学说,自成一家,自立一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现已经过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


刘绍武一生广收良徒,弟子众多,各弟子因不同的学习背景对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长治市中医医院省级名中医高洪平作为第二代传承人和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工作室负责人,在中医经典理论、临床诊疗案例、学术思想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的整理、应用和挖掘,进一步推进了三部六病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通过完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创新流派学术成果,应用流派特色技术,建设流派示范门诊,培养流派传承人才,宣传流派特色文化,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形式,为我市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开痞通降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其中,开痞通降学术流派以其对脾胃病的独特见解和卓越疗效,在当地的中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50年来,以原培谦为代表的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三代医务工作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针对消化系统“痞、胀、满、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不断摸索、总结。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痞、胀、满、痛”等症状,往往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基于此,他们逐步凝练出开痞通降学术思想,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路氏针灸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有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医学传承,为路怀忠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中医师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近50年来,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脑病科经三代医务工作者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郭晋斌主任医师全面总结了路怀忠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内涵,奠定了路氏学术流派的坚实基础。该流派及其团队在治疗中风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等脑科疾病方面成效显著。第三代路氏针灸继承者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医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如探索针刺治疗与神经康复、生理调节机制等方面的关系,为流派理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来源:长治日报 文字:冯波 马艳霞 图片:张国平 邢永红 秦渝

I长治
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权威媒体,新尚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