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
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意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
我市以实施国家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抓手
着力构建中医药发展大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优势
着力开拓独具长治特色的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推进中医药
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长治中医药
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
今天为大家精彩呈现
由长治日报·冯波全媒体工作室出品的
《长治日报特刊 | 承古启今焕新生》
在长治开花结果
看中医药传承创新
在长治系统推进
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长治走出新路径
点击图片查看电子报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承中医国粹 谱写发展新篇
制度创新 激发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多管齐下 打造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传承创新 擦亮中医药发展新品牌
勇破难题 积累中医药发展新经验
七大流派各显“神通”
传承创新活力奔涌
中医流派多样性的重塑
是学术繁荣的重要动因
不同中医学术流派的共同点
在于都有鲜明独特的学术思想
稳定的学术体系以及完整的学术群体
中医流派的多样性
是中医水系不断流的重要因素
流派之间相互切磋互补
是形成理论张力
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存在
一年多来,我市深入研究师怀堂、刘绍武、李定明、赵永强、原培谦、王佐明、栗书元7位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设流派工作室,举办医学流派学术讲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始创于清朝末年,源于晚清秀才栗汉章中医疡科,历经百余年五代传承人的临床实践和发展推广,现已自成体系。学派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疡瘤”,内服外治、表里同调,把“外疡”与“内瘤”的机制结合起来,提出其共同目标为祛邪扶正,调和共生;共同治法为发表清里、解毒扶正、托毒生肌。
栗氏疡瘤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长治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栗书元,躬耕中医肿瘤诊疗领域40余载,秉承“以人为本,扶正抗癌”的理念,始终坚持中西并重、针药并施、内外兼治,在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主张传统疗法,重点阐释“外疡内瘤”的病因病机特点和“皮、肉、脉、筋、骨”五体传变规律,以人为本、以瘤为标,中西融合扶正抑瘤,对中晚期患者扶正培本带瘤生存提供了遵循依据。
脾胃杂和学术流派
新九针学术流派
“新九针疗法”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阅古籍、参新论,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反复探索、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打破针灸治疗传统的单一制毫针或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性,强调发挥不同针具的特异性、整体性治疗作用。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流派
王佐明,山西省名中医,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心肾科主任。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气血痰三因同治学术思想。2024年2月,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结合近40年的临床病例收集和整理、分析,最终明确了王佐明气血痰学术思想的内容,为进一步继承及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
三部六病学说是由著名中医学专家刘绍武创立的医学理论,以“三部六病”立说,临证善用经方,继承又善创新,总结提出了中医“三部六病”的理论框架,以三部定位、六病定性,衍为三部六病学说,自成一家,自立一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现已经过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
开痞通降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其中,开痞通降学术流派以其对脾胃病的独特见解和卓越疗效,在当地的中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路氏针灸学术流派
上党地区有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医学传承,为路怀忠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地中医师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来源:长治日报 文字:冯波 马艳霞 图片:张国平 邢永红 秦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