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腊八节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指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所谓腊,据考有三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用以祭祖祭神,故“腊”从“肉”旁,意在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寓意攘除灾祸、迎接新春。由此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拜百神、拜敬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吉祥的一种祭祀活动。
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最初的腊日是不固定的。后来人们赋予数字以灵性,以奇数作为阳数,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数,象征地、母、女等。他们认为“八”为最高的单偶数,象征地数,于是将“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这天,腊八节由此而来。
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是腊月第一个节日,也是春节的序曲,流传下许多节日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
喝腊八粥
历史上较早记载腊八粥的文献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八当天佛教寺院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会向佛教徒分送由果子杂料制作而成的腊八粥。后来,随着历史变迁,腊八粥逐渐“去佛教化”,进入百姓生活。宋代以后,每逢腊月初八,上至帝皇高官,下至普通人家,都要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欢庆腊八节。
腊八粥常以糯米、芝麻、核桃、桂圆、红枣、百合等食材制成,其中一些食材还用来表达美好的寓意,如桂圆代表“团圆”,核桃象征“和和美美”,百合意味着“万事和睦”等等。
打腊八鼓
腊月是古人农闲、祭祀狂欢的时节。人们会通过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祈求攘除灾祸、安乐吉祥。祭祀期间,人们会举行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那就是“打腊鼓”。
《荆楚岁时记》曾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腊月处于冬末,日照时长大幅缩短,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那些能引起时疫的病原微生物,却会变得更加活跃。因此,在腊八这天,古人会打着细腰鼓,戴着狰狞的面具,装扮成金刚力士,用以驱逐疫病和不吉,祈求安康吉祥。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至高崇拜,以及对生活的极致热爱。现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打腊八鼓的习俗。
泡制腊八蒜
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北方地区还会用醋泡腊八蒜。被醋泡过的蒜,辣味淡了很多,连小朋友们也可以吃上几瓣,既可以防寒,也可以预防感冒。
关于腊八蒜,还有这样一则谐音的小故事:早期的人们崇尚“账不过年”,意思就是旧年的账不拖欠到新的一年。旧京时各家店铺都会在腊月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一般从腊八日起查算,如果发现有外账未销,但又不好意思当面催账,就送对方一罐腊八蒜。因为,大蒜的“蒜”与清算的“算”同音,所以收到腊八蒜的人,就能心领神会,赶在腊月结束之前还清债务,所以腊八蒜以前也称为“腊八算”。
制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每年腊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用黄豆制作成腊八豆腐。做好的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咸中透甜,既可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有些人还会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造型,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配成冷盘,成为佳肴。
吃腊八面
在陕西关中地区,腊八节往往不喝粥,而是吃腊八面。这主要因为那时的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不产或少产大米,因此,腊八节当天,这些地区的人们都会吃碗腊八面。腊月初七这天把面条擀好,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到初八早晨全家吃面,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吃麦仁饭
在青海省西宁地区,腊八节当天不喝粥,也不吃面,而是吃麦仁饭。在腊月初七晚上,西宁家家户户都会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等佐料,经文火熬煮,制成麦仁饭,在初八早上与家人一起食用。
统 筹 | 党委宣传部 孙国安
审 核 | 党委宣传部 吕文玲
责 编 | 党委宣传部 张翔虹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 END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平台
投稿邮箱:zzyxmt@126.com
新浪微博@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