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密码 还原历史真相——内黄境内那些名字奇特的村庄(二)

文摘   2024-12-24 17:52   河南  

名字里带堌(固)的村庄

  一般来说,名字里带堌(固)的村庄,或为建村时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民间俗称“大土堌堆”;或临近河湖堤岸,取“坚固”、“永固”之美好寓意。

马固

  东庄镇马固西临卫河,是内黄县第二大村,有5000余口人。马固旧称“黑木”,属于宋元老村。明朝初年,内黄县有六大牧马草场,其中最大的就是黑木村东庄场,面积有7467亩。因此,(也许是嫌村名中带“黑”字不雅)后来改叫“马场”,再改叫“马固”。

  马固村的周庭芳,在抗战时期曾经驾机两次击落日军飞机,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亦为家乡增光添彩。

  后河镇四张固和马上乡张固都是(或者曾经是)临河村庄,和马固取名类似,寓意卫河(或古黄河)大堤坚固永存、固若金汤之意。

聂固

  内黄县后河镇有西聂固和东聂固村两个村。西聂固以李、高、吕、王、崔等姓氏为主,东聂堌以王姓为主,两村均无聂姓,为什么叫“聂固”呢?

  据曾经在内黄县一中任教的西聂固籍老教师李白林考证,该村即春秋时期的卫国“聂”城。《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齐率诸侯兵存卫救邢,“次于聂”。大意是说,当时北狄灭卫(今河南省淇县)攻邢(今河北省邢台市),齐国带领诸侯兵西渡黄河,为复卫存邢,进军黄河西岸的古聂城。《春秋》又载:卫国曾经把一位大夫封于聂,其后人遂姓聂。可见,聂固也是中华聂姓发源地之一。

  聂固附近旧属开州(濮阳),建国后属内黄县。据清朝《开州志》记载:古黄河曾经流经聂固、张庄、小屯(白屯),转而戚城西。其实,这条黄河就是著名的汉志河,即《水经注》中的黄河。

  西聂固太平兴国寺建于宋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毁于还乡团之手,今寺为改革开放后重建。

  东聂固王姓始祖王元善为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进士,顺天府宛平县人,曾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少卿,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携家眷自山西逃难至此。因见四周沙丘连绵起伏,丛林密布,认为是避难的好地方,就在此安家落户,已传二十余世,分居数村。该村其他姓氏皆为后来投亲靠友而安家落户于此。

邢堌

   六村镇有四个邢堌:温邢堌、刘邢堌、马邢堌、尚(庄)邢堌。其中,温邢堌原来叫“西邢堌”,刘邢堌叫“东邢堌”,这一点,刘邢堌刘氏祖碑和温邢堌王氏祖碑可以佐证。刘邢堌张姓和温邢堌四组徐姓、三组张姓均为土著居民,亦可佐证这两个村庄为古村。马邢堌和尚庄为明初迁民后建立的新村庄。

   邢堌,是古黄河边的千年古村。邢堌南、北曾经都是黄河故道。邢堌北是著名的王莽河故道,邢堌南是著名的汉志河,即《水经注》中的黄河故道。尚庄建村伊始,王莽河大堤犹存,尚氏先祖依堤建房,逐渐形成村落。因黄河故堤呈东北——西南状严重倾斜,尚庄村也随之倾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新农村建设,尚庄村才彻底改变了旧面貌。

   邢堌村建村年代失考。据传说是当初为了防备洪水冲击,建房屋在黄河岸边的高地,初名“兴堌”,意为兴旺的高堌堆。因兴的繁体字“興”笔画比较多,不好写,才逐渐改成“邢”。还有一种说法:当初邢姓在此建村,故名“邢堌”。至于说哪种说法正确,有待进一步考证。

理固

  井店镇理固村原名李固,是一个千年古村。《五代史》:文德元年(888年),魏博军乱,乐从训来告急,(葛从周)从太祖(朱温)渡河,拔黎阳、临河、李固等镇,至内黄,破魏军万余众,获其将周儒等十人。理固原属滑县,村西、村东属开州(濮阳),村北属内黄县,是一个典型的边界村。现在,村内还有一座唐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当时这里曾经有一相当规模的古寺和曾经的繁华。

  现在,理固村居民皆为明初迁民后裔,为何村名由“李固”而“理固”,已经无从考证。

杨堌

  后河镇杨堌村并没有杨姓。据传说,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胡氏先祖由山东馆陶迁移于此。当时,附近到处都是沙荒,一个大沙丘前有几棵杨树,他们就在杨树旁边定居下来,故村名为“杨堌”。后来,又迁来王姓在沙丘后居住,所以,曾经有“前杨堌”“后杨堌”之分。再后来,合二为一,统称“杨堌”。

        由古城衍变成的村庄


大城

  内黄县梁庄镇大城村,西北距离著名的颛顼帝喾陵两公里,据专家考证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都城帝丘;在夏代,为昆吾国都城;在商代为商王相土都城;在周代则为卫都(濮阳)388年。秦始皇二年,秦国占领卫都濮阳后,把卫国最后一位君主卫君角迁到野王,在这里设立东郡和濮阳县。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曾经是东郡西濮阳县城和黎阳郡顿丘县城。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是濮阳县、昆吾县县城所在地。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濮阳县城搬迁至今址,大城村逐渐蜕变为一个普通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城村还有残存古城墙。残缺不全的古城墙最宽处8米,最窄处5米,最高处3.6米,最低处2.8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75万平方米。在古遗址西北角还出土过大量的汉前砖瓦、陶片。改革开放后,由于村民建房取土,古城址被毁严重,仅剩两处不高的夯土城墙,其土质明显区别于附近的沙质土壤。

  大城附近的河坡中曾经出土一座北齐古墓,其墓志载:“大齐故黎阳郡功曹,东黎、顿丘二县令王谟志”“君讳谟,字同,黎阳郡顿丘县都乡吉千里人也……”“都乡”,相当于现在的城关镇,亦可解读为此地从前曾经为“都”。

  现在,大城村还有一座城隍庙,这也是古城的标准配置之一。

  卫国都帝丘(濮阳)期间,曾经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像孔子的得意学生子贡、纵横家张仪、改革家商鞅等。

亳城

  内黄县亳城镇,位于县城西南25里处,国道230穿镇而过。亳城在商太戊和河亶甲时期曾经为都城,其东南5里的刘次范村,商中宗太戊陵犹存,内黄旧十二景之“亳城远眺”和“商陵烟雨”说的就是这两个地方。

  《辞源》载:帝喾居亳。亳城南30里有帝喾陵,都、陵相近。据此推算,亳城应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皇览》: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亳阴野中……佐证内黄亳城悠久的历史。商王太戊都亳,其实是在帝喾的都城和夏代古都的遗址(一说在大城)上重新建都,故称从先王居

  夏商时期,为什么这里频繁成为国都呢?这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元和郡县志·内黄县》:“……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亶)甲居相,以筑此城。《太平寰宇记·内黄县》:“……博望岗,在县东南十三里……故殷城,在县东南十三里……”唐宋时期的内黄县城在今东庄镇旧县村,亳城在其东南十多里处,与史书记载方位和里数相符。可见,故殷城(亳城)是建在博望岗上的。

  现在,东亳城和西亳城之间也有一座城隍庙,这也是亳城作为古城的标配之一。

旧县

  从隋开皇六年(586年)到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东庄镇旧县作为内黄县城603年,唐宋时期从内黄走出的著名历史人物魏征、王伯当、沈佺期、傅尧俞、岳飞等皆与此城有关。唐末诗人韦庄曾经称赞当时的内黄县城“云中粉堞新城垒”。

     金大定二十九年,黄河决口,内黄县城水深两丈,县署被迫搬迁至东南五里的大堌村(大故县),旧县逐渐成为一个普通村庄。

大故县

  东庄镇大故县是金末内黄县城所在地。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黄河自浚县决口,内黄县城(旧县)被毁,县政府被迫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大堌村,就是今天的大故县。

 内黄县政府在大故县期间,正是金政权开始没落时期,也是北方的蒙古族政权快速崛起时期。成吉思汗举兵南下,势不可挡。一些较大的州府凭借城高兵广,苟延残喘,多存在了几年。那些较小的城镇则“玉石俱焚”,全都被毁,人员溃逃奔命。内黄县当名存实亡。

因看坟守陵而形成的村庄

      井店镇邵村并没有姓邵的,那为什么叫“邵村”呢?据传说,邵村附近原来是井店集邵姓的坟地,他们雇佣了几个长工在此边耕种,边看守祖茔,后来逐渐形成村落,随主家的姓氏称“邵村”。

      马上乡葛庄和邵村类似,也是因为看守坟地而形成的村庄。明朝后期,今后河镇七丈堌村出了个大官,叫黄吉士,中过进士,当过监察御史、顺天府丞(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副市长)。黄吉士死后,葬在今葛庄东南地(县车管所后边),并雇佣西丈保村葛姓在此边耕种,边看守坟地。后来逐渐形成村庄,就是葛庄。所以,葛庄葛姓和西丈保葛姓同宗。

      在内黄的二帝陵旁边,曾经有一个寇家庄。相传,寇姓是颛顼帝的大臣。颛顼帝升天后,寇姓大臣就在帝陵旁边结庐守护,并世代传承,直至现在。据说,寇家不能超过三户,所以,其人丁一直不多旺盛。上世纪初,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了安全,寇家庄寇姓遂搬迁至三杨庄村居住,其村落亦逐渐废弃,消失。(待续)


                      作者简介

   张国胜,河南省内黄县人,农民,县政协委员。网名老张,笔名肖河、张驰。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副主席2023年度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

编辑  | 赵园园、申艳艳    审核 | 高磊

来源:内黄老张(云内黄声明:图文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更正或删除

大家都在看



云内黄四周年 | 1461个日夜,承蒙时光,一路相伴

瓦日铁路山西7个车站将开通客运,希望启动内黄井店站

便利!内黄高铁站车次增加了→

安阳红旗渠机场将于10月29日开通沈阳-安阳-成都航线

内黄高铁公交路线和运营时间,请收藏!

关注

云内黄订阅号
云内黄全网同名,合作进群10109686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