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中医养生——冬至

文摘   2024-12-20 21:05   福建  





万物臻藏
寒冬已至

【冬至节气概述】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时节,民间俗称“进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太平御览》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阳极之至,二者阳气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冬至。”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因此又叫“日短至”。而冬至又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也是阳气始生的一天。古人认为冬至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开始萌芽,最易吸收外来营养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好时段。


【冬至节气养生活方面】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冬季饮食应以温热滋补为导向,旨在养护脾肾,培补后天与先天之本。诸如红枣、桂圆、核桃等食材,皆是冬至养生食谱中的上佳之选。红枣,味甘性温,可健脾益气,为脾胃运化注入动力源泉;桂圆,甘润滋补,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宁心定志,舒缓情志;核桃,质润多脂,兼具温补肾阳、润肠通便之效,为肾脏阳气的滋养与肠道的通利提供助力。


起居不容忽视


起居的调适同样不容忽视,冬季宜早睡晚起,借此确保充足且优质的睡眠,使阳气得以潜藏于内,阴精得以厚积于中,为身体机能的修复与焕新创设良好条件。伴随气温的持续走低,保暖防寒成为当务之急,尤其需对头部、脚部和背部等阳气易于散失的关键部位予以重点防护。睡前以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周身顺畅,仿若为疲惫的身心引入一股暖流,驱散周身寒意。与此同时,室内环境亦需维持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区间,避免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以防阳气外泄,损耗机体元气与精力。


情志保持舒畅


冬至时节的情志调节与中医养生理念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冬季,天地间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之象,往往容易触动人心,使人滋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若肆意蔓延,将干扰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对健康造成诸多隐性损害。中医秉持情志舒畅则气血调和的理念,故而在冬至时节,格外强调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倡导人们秉持心境平和、乐观开朗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冬至节气养生穴位】


冬至节气穴位养生以“驱寒扶阳”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至阳穴和腰阳关穴,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此穴,并作圈状按摩每次5分钟,每天2次。


1至阳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穴位含义是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故本穴为阳之极,可助脾阳除湿热,治疗黄疸、胁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于背部,故可治疗胸背痛。督脉循行脊中,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脊强。


2腰阳关穴



定位:俯卧,在腰部,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约与髂嵴相平。作用: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主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冬至节气推荐药膳】


1:沙参养肺汤


【原料】沙参15克,玉竹15克,猪心100克,猪肺100克。


【制法】将沙参、玉竹用纱布包好,与洗净的猪心肺及葱段同置砂锅内加水,先用武沸后改用文火炖约2小时,视心肺熟透,稍加盐调味即可。


【养生功效】养阴、清肺、润燥。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制法】生姜、当归浸软,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


【养生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生姜具有温中和胃散寒的功效,这两味药材搭配羊肉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合阳虚人群。


3:黄芪猪肚汤


【原料】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制法】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


【养生功效】黄芪具有补气、助阳功效,陈皮能够燥湿、化痰、健脾。


供稿 | 王清港

编辑 | 党政办

审核 | 黄思逐



END




安海医院订阅号
医院新闻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