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湖行走,尤其混迹于职场这片广阔天地时,总会有那么几句话飘荡在耳畔,如同魔咒般挥之不去,直戳心窝子。
就像是下面这些金句,不论是在和学生们扯皮,还是在IT圈子里闲聊,甚至在饭桌上跟朋友们推杯换盏之间,它们都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刷一波存在感:
“哎呀,那家伙一天天划水摸鱼,正事没见干多少,结果一打听,人家工资竟然比我这个累死累活的老黄牛还高!”
“我们部门新来的毕业生愣头青一枚,啥都不会,全靠我手把手教,可笑的是他领的薪水几乎和我不相上下,这也忒不公平了吧!”
“我就纳闷了,我这儿拼死拼活干,职位比她还高,结果人家凭一张嘴皮子就把工资和绩效拿得比我漂亮多了,真让人憋屈得不行!”
乍一听,确实够让人心酸的,搁谁身上估计都会嘀咕一句“苍天何曾饶过谁”。然而,这世界上的公平,有时候就如同辩论赛的评判标准,主观性颇强。想起当年我在大学参加辩论赛的经历,每次输掉比赛,我总是觉得评委们偏心眼;反倒是赢了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慧眼识珠,判罚公正。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职场上亦是如此,如今各大互联网公司玩起了绩效考核的游戏,就好比在一个小团队里,领导得从中选出一个“垫底王”。甭管这考核体系多么精密科学,但凡被选中的那位仁兄,铁定会嚷嚷“这不公平”!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我们口中的“公平”,往往源自于内心的期望和立场,对A来说是公平,到了B那儿可能就成了“逆天”的不公。归根结底,工作中挣多挣少的问题,关键在于你的价值在老板眼中能折现多少。
简单来讲,当你觉得自己值五万块一个月,刚好老板也认同你值这个价,那就皆大欢喜,顺利入职。然后,即使后面有个同岗位的新员工,也许学历背景不同,但同样做着相同的事情,若他也跟老板在“六万块”这价位上达成共识,那其实跟你并无直接关联。
在职场环境中,每个人都像是一部待估价的商品,而这部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贡献上。当你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每月价值五万,并且幸运的是,老板也恰好认可了你的价值所在,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在职场市场上找到了一个与自身价值匹配的位置,顺利入职并开展工作。
然而,职场并非静止不变的湖面,它时刻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正如刚提到的,即便是同一个岗位,后续有可能进来一位或许教育背景各异,却同样完成类似工作的新人。
假使这位新人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或是市场需求,成功说服老板支付六万块的月薪,尽管这个数目比你高出一截,但这并不直接影响你之前与老板协商达成的价值共识。换句话说,新人的薪资待遇是由他们之间的谈判决定的,这独立于你与老板的契约之外。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重要原则,即个体间的薪资差异并不能简单地以表面上的职责相似性来衡量。每个人的价值观包含许多复杂的变量,如工作经验、技能专长、发展潜力、市场稀缺程度,甚至是个人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因此,同事的薪酬高低并不能作为评价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进一步说,你的同事所获得的薪资待遇,并非你应当关注的焦点。你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中的互动与合作,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对抗关系,相反,彼此间更多的是共生与协作。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挣得比某些同事少时,感到愤怒或者产生敌意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情绪管理的一种误区。这样做不仅无助于改善你的处境,反而可能破坏团队氛围,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将注意力放在与上级主管的价值沟通和谈判上,了解自己的价值主张,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提升能力和业绩,从而有力地向老板证明你应该得到更高的回报。这才是解决职场“干得多挣得少”困境的有效途径。记住,你的对手从来都不是身边的同事,而是如何在职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赢得应有的认可与报酬。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继续愤愤不平,把矛头指向老板,心想:“哼,等我辞职了,你丫再也找不到像我这样既懂业务又有实力的人,还不用付这么高的薪水!”这话看似有理,实则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和公司人力资源策略的一个微妙矛盾。
不少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会出现“工资倒挂”的现象,即新人待遇有时会超过老员工。为什么会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不是那个抱怨薪水不公的资深员工,而是一家公司的老板。
对于新人开出的“高薪”,难道真是老板乐意给的吗?恐怕不见得。通常来说,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薪资并非老板拍脑袋定的,而是受制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比如,别的大企业都给出了年薪二十万的待遇,你要是只给月薪10K,恐怕连简历都收不到几份。
这时有人发问:“何必非要招聘新人呢?维持现有团队稳定不是更好?”咳咳,且听我说个典故——“鲶鱼效应”。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都需要持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新员工的竞争刺激老员工的积极性。如果公司长期停止新员工招募,大概率会陷入僵化和衰退。
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哪怕新人的薪水打破了公司内部的薪酬平衡,老板们往往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而当新人工资高于老员工时,为啥不顺势给老员工也涨涨工资呢?
好家伙,咱们切换到老板视角看看:每个员工离职对公司来说都有成本代价和风险。比如说,如果有份新工作薪资提高了20%,多数人不会立即拍板走人,他们会权衡各种因素,包括新工作的稳定性、原有公司的熟络人脉、驾轻就熟的工作流程等等,考虑这20%的涨幅能否抵消转行的风险。
此刻,如果原公司开出条件:“亲,别走了,给你涨10%。”假设你只是为了薪水问题萌生离职念头,很可能你会选择留下。既然少给10%的工资也能稳住人心,为何不省下这笔开支增加公司利润呢?
至此,我们就揭开了“干得多挣得少”以及“薪资倒挂”这两个职场怪象的神秘面纱。
那么,怎样尽量让自己不陷入这类窘境呢?这里有几个小妙招不妨参考一二:
1. 认清自我,心中有数
职场薪资的合理性在于你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评估和老板对你的估价能否对上号。假如你内心认定自己值3万大洋,而老板给出的却是2万,这时候,你完全可以主动出击,申请涨薪。不过,前提是你得理性准确地评估自己的价值,同时揣摩老板的心理底线,然后胸有成竹地和老板来一场“二度交涉”。
记住,你的理由应该是“我能让公司收获更大价值”而非“别人比我赚得多”或“我认为我该拿更多”。
2. 修炼成为“无可替代”的角色
真正能在职场上做到无人取代的员工,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权益。毕竟,公司很难承受失去你的损失。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不可或缺”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未必能得到老板的认可,所以这步棋还需谨慎落子。
3. 拥抱跳槽,拒绝惧怕
细数起来,大多数跳槽者都能实现收入的明显增长,而且融入新环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恐怖。与其死守一处,不如适时拓宽眼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总结起来,面对职场的种种“不公”,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找准定位,精进技能,拓展视野,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现。
毕竟,这个世界虽然偶尔会对不起努力的你,但它总会奖励那些既有准备又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所以,不妨带着几分调侃和洒脱,一边应对职场挑战,一边享受这段充满变数的人生旅程吧!
FunTester 原创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