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6岁,因左眼异物感伴视物模糊10月余就诊。在当地医院一直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间歇使用抗病毒、皮质类固醇和人工泪液等眼药水,未见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1.0,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中央浅层可见一4-5mm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无上皮缺损。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发现了不同于以往角膜炎的独特形态表现。在角膜上皮和浅基质层发现大量中央高反光,周边暗区包裹的圆形或类圆形物质。其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大小在5-30µm之间,极少部分大于30µm,最大可达85µm。在病变部位以及内皮细胞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
微生物检查包括宏基因组测序(mNGS),角膜刮片培养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性角膜炎。追问病史,患者没有与野鸽的接触史,喜欢长时间在户外钓鱼。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眼药水治疗。治疗8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矫正视力为1.0,裂隙灯下仅表现为角膜云翳,IVCM显示病原体完全消失。新型隐球菌性角膜炎在临床上非常罕见,既往在1990年曾报道过一例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由于其罕见且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临床上很容易漏诊。
新型隐球菌在人类常导致严重的肺部和脑部感染。在体外,其直径通常为5-7µm。但在体内,细胞在感染宿主过程中会发生急剧的形态转变,增大形成"Titan cells"。这些细胞的直径大于15µm,通过细胞壁厚,囊膜高度交联,直径可达100µm。这一独特的形态学变化导致病原体在体内大小差异显著,有利于IVCM将新型隐球菌与其他病原体区分开,能够快速无创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角膜炎以及为后续治疗随访提供帮助。论文于2024年8月发表在国际著名眼科期刊Ocular Immunology & Inflammation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张莉薇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眼科田姣主管技师和检验科李达明主管技师为该文并列第一作者。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9273948.2024.2386736不管你怀揣怎样的梦想,只要合理规划,刻苦坚持,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Better academy, better life.】
热爱生活,专注学术
一群爱学术的人,一个关注学术研究的平台
希望大家关注这个公众号,爱生活,爱学术
编辑|微微糖
审核|玉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