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月亮有点不一样 | 江西卫视

科技   2024-09-30 21:37   安徽  

2024年9月14日,江西卫视播出我跟吴宝俊老师以及青年科幻作家鲁般的对话节目《这个中秋,月亮有点不一样》(https://www.toutiao.com/video/7414330184532230706/)。
超广角,看头条,本期榜单话题,#我国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头条热榜第7名。
近几个月,随着嫦娥六号从月背返回,关于月球的话题频频引爆热榜。#全球首次月背取壤背后的故事#,#我国科学家发现月壤生产水技术#,#月球巨坑中发现地下洞道#,各种强力消息,轰炸我们的知识区,拓展我们的对月球的无限想象。这也让今年的中秋节,显得格外不同。
那么,登陆月背,究竟有着怎样特别的含义?五十年前的载人登月,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又将需要多少时间,能去月亮上过中秋节呢?
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著名科普博主,吴宝俊,“到那一天我们就真正掌握了生存的密码,不管什么样的灾难来临,我们都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著名科普博主,袁岚峰。“人类如果想在宇宙当中长期生存下来,那你第一步你总得先把月球搞定是吧。”
雨果奖提名者、青年科幻作家,鲁般,“因为其实我发现月亮不是目的,这个被好奇心驱使的人类的文明的延续才是目的。”
共迎中秋,关注月亮,一场“硬核”,却“温暖”的对话,现在开启!

鲁般:哈喽两位老师,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值此中秋佳节之际,今天我们聊月亮。也是中秋节,全中国人民最想念月亮的一天,我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今天和二位坐在这里,因为在中国文化的这个传统里,有两类人是最爱和月亮较劲的,一类就是我这种作家、文人,大家也知道唐诗宋词里写满了对月亮的(赞美),古人有什么心里话不对老婆说、不对孩子说,都跑去跟月亮说。

吴宝俊:见不到家人,他跟月亮聊聊天,所以就会经常出现在各种古诗词当中,其实这就是一种寄托哀思的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你的最好的一个物体。那我们到现在呢,大家跟月亮较劲,是因为有一个新的职业了,我们叫职业科学家。

鲁般:其实好像真的,人类一直以来都把月亮作为一个使命必达的努力的方向。

袁岚峰:因为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比较大的天体。

吴宝俊:而且是唯一一个我们的卫星啊。

鲁般:括嫦娥六号它最近也是刚刚去到了月球的背面,给我们带回了月球的土壤。作为一个老百姓,我真的很想问一个我不了解的问题:我们干嘛非要登月?

【#嫦娥六号月背着陆 各国都很兴奋# 头条热榜第 5名】

袁岚峰:对于这个问题呢,可以有好几个层面的回答。最基本的层面就是说登月的这个尝试本身给我们带来很多实用的技术,我们就不说那些基础的科学了,实用的技术就有很多,比方说尿不湿就是为了登月发明的,航天员在外太空要很长时间啊。然后关于微波技术、关于通信的技术、关于核磁共振的技术。

鲁般:我听说吸尘器也是。

袁岚峰:对对对,所以有很多我们使用的技术是通过登月这个研发工程当中开发出来,叫做技术外溢嘛,这是实用层面。然后还可以有更加高大上的层面,就是说人类如果想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下来,第一件事不就是要跑到其他地方去嘛、要扩散嘛,要成为一个多行星的物种是吧,这是用现在流行的术语说,那第一步总得先把月球搞定是吧,连月球都去不了,当然没法去火星之类的地方了。

鲁般:月球是我们Plan B的第一步。

袁岚峰:是是,然后再往一个层次,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层次,那这个月球呢,对于我们理解月球的演化甚至理解地球自身的演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对象。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它都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吴宝俊:我来补充一下袁老师的关于科学研究这一块,咱们一个老百姓、一个普通人,我们生活当中经常用“哎我把这个人看透了、我把这件事看透了、我把这个行业看透了”,会发现在生活当中,如果你把某个行业看透了,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对你而言没有秘密,那你完全了解它,就更容易去利用这个事物来为你自己服务。其实当大家尺度提升到整个全人类,你就会发现在人类当中有一个工种,它本身的职责,就是要去把各种各样事情,你要看透他,这个工种就是科学家,用的方式就是做研究,往小了,从了解到微生物,再往小了,了解到分子原子等等这些,但是往大了,要把整个地球看透,再把地球和月亮看透,把整个太阳系看透,然后最好是把整个宇宙都看透,当我们把这一切都看透了,没有什么秘密对我们是真正神秘的。到那一天,我们就真正掌握了生存的密码,不管什么样的灾难来临,我们都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因为我把它看透了。

鲁般: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就是其实月亮对我们来讲不是我们要追寻的答案,而是这张试卷第一道大题的第一小题。

吴宝俊:没错,我们要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野心。

没错,人类对于月亮,从来都是“野心勃勃”。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就观察出潮汐是由月亮引发的。《周髀算经》更是提出月光来源太阳光的照射。最有意思的,当属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这里面竟然出现了一个科幻故事,说是有一位从月球来的工匠,他介绍说月球表面有着凹凸不平的地貌,看来中国古人通过智慧,已经拥有许多关于月球的知识。

来到近现代,有了科技,人类对于月球的执着,直接就化身为行动。

伽利略拿到望远镜后,最爱观察的就是月球。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更是连发月球探测器。直到1969年,美国宣布已经完成载人登月。人类终于从抬头看月亮,变成了在月亮上抬头看地球。

不过也有人感到困惑,因为自打1970年前后,阿波罗号系列飞船六次成功载人登月,再往后五十多年,居然再也没有第二批人登过月球。有网友因此提出质疑,当年载人登月,到底是不是真的?甚至有人怀疑,照片可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里拍的。

【#美国登月被质疑造假 我们应如何看待 # 头条热榜第31名】

袁岚峰:所以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啊,是美国有一个非常老的宇航员,84岁了,然后老爷子说“在1972年的时候我是人类最后一个登月,可是现在我还是人类最后一个登月的。”这都50多年了,没去登啊。这个听起来非常惋惜,所以有很多人就会说了,你如果是真的,你都不持续登啊,你为什么这么久不登了。其实你多了解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因为他花钱太多了,这些登月花费其实真的是非常巨大的。

吴宝俊:在有一次开学术会议的时候,我碰到一个真正的内行,我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老师,专门做这个探月工程的。

袁岚峰:周炳红老师吗?

吴宝俊:对,周老师,我就把网友的这个问题拿去问他,我说网友对于美国人载人登月提了各种各样的质疑,而且有好多是真正的实打实的技术环节的质疑。他说从科学精神的角度讲,老百姓是有质疑的权利的,我们科学界要包容,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探月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有数据的积累,都有实验的验证,每一步都要和美国人当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人给我们的样品、美国人给的数据,我们进行比对。比对了这么多年,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大的科学证据,证明美国人的那些数据是有问题的。所以从职业科学家的本身工作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科学家是不能够轻易去质疑同行的,这才是一个科学家的真正的敬业精神的体现。

过去的我们,受制于技术与经济等多重原因,错失了第一轮探月浪潮。但好在第二次探月,我们夺得了先机。


自从中国探月工程按下启动键,已经取得了太多令人欣喜的成就。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了水分子,这在全世界是首次!紧接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又宣布在月壤中发现量产水的方法,1吨月壤可产超50千克水。


除此之外,氦-3的发现与提取,独特的嫦娥石,月球“变色”的真正原因,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发布。


当然,更让咱激动的是,嫦娥六号首次登陆月背,并带回月背土壤。这在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中是前所未有的。


接下来,嫦娥七号还将探索月球的南极,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接受许多月球新知识的“轰炸”!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基础期准备,是我们未来征服星辰大海的筹码。
【#我国科学家发现月壤生产水技术# 头条热榜第8名】

吴宝俊:咱们就聊一聊“找水”这个事情,为什么是那么多科学家都关注的,因为你就想想科学家这个工种,他是干啥的,其实他们一直追寻几个问题的答案,和咱们楼下保安大哥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是谁、你从哪来、你要到哪去。

鲁般:灵魂拷问啊。

吴宝俊:科学家他想寻求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人类是什么、我们是从哪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这个茫茫宇宙当中唯一的智慧生物、有没有跟我们差不多的。那在探月也好、探火也好,整个过程当中,科学家重点要找水,其实是为了寻找几个答案,就是月球是怎么来的,月球上面有水是不是意味着当时月球上也有生物、也有生命,那有一种说法是,月球经过某一次撞击,从地球上分出去的对不对。那现在有这个古生物的研究又说人最早是海里面的生物出来的,如果月球上有水、甚至有海,有没有可能月球上面的这个水里面存在着某种生物是我们的祖先呢,有没有这种可能啊。那再进一步呢,当我们把月球看透了之后,有足够多的技术上的积累,我们是不是就具备了一种能力,说抛开月球再去更远的天体,再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在追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具备了一种能力,给我们未来要到哪儿去做准备。

月球到底存不存在有生命的可能?这还是未知。

事实上,目前人类对于月球的探测还极其有限。

真正揭开月球的秘密,或许还需要等我们人类再度踏足月球,深入探测。

【#研究称月球南极存在古代岩浆洋遗迹#  头条热榜第17名】

鲁般:两位老师,我作为一个作家,其实听两位聊完以后,我确实发现,其实月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上面去寻找的答案不仅关乎我们的过去,包括地球是怎么来的,很多人都说月球跟地球共享同一个DNA,它是地球在整个宇宙里唯一的亲兄弟。

吴宝俊:我倒觉得根据现在最主流的科学结论,是母子,46亿年前一个撞击,然后月球从地球上“嘣”升出去了。

袁岚峰:月球质量大概是地球的1/81,就是1.2% ,所以它其实占地球比例并不高。

吴宝俊:对,那其实顺着你这个问题啊,我把它拆解一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有一些科幻作家提了个新的观点说,你在月球表面上啥都没找见,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那说不定月球上万一嫦娥吴刚他们在月球的地表以下多少公里,人家建了一个自己内部的地下城,有没有可能。

鲁般:所以广寒宫有可能是个地下城。

吴宝俊:有可能,所以这同时也启发了我们,我们探月的未来怎么走,我们要不要在月球上建一个基地。因为前几年一个新闻,哈工大的建筑系就有专门一个课题是研究在月球上我们的建筑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如果做一个表面上面的建筑,那我们知道的已经有的科学结论是月球表面的引力是地球的1/6,你一个地球人在咱们自己家里蹦高高,你蹦一下,大概几十厘米的高度,你就说你弹跳能力强,蹦一米,月球上你腾一脚上去,好家伙,1/6的引力,那你大概蹦得这个高度是多少呀。

袁岚峰:它的6倍了。

吴宝俊:所以有意思的事就来了,你如果是要搞一个月球上面的建筑,它的层高比咱们日常家庭的层高要高很多,要不然你一蹦就撞脑袋,是不是。

袁岚峰:我认识一个前辈老师叫做吴季,吴季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前的主任。他写了好几本书,书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月球旅游。他畅想一番说,其实不需要很长时间,可能就10年、20年,月球旅游就会变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在月球上产生能源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月球的高空放很多太阳能板,然后它接收太阳能量,通过微波的方式传到地面。他认为这个技术其实离成熟不是那么远的吧,所以他认为,所有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困难其实都是有解决方案的。

鲁般:其实月球可能真的在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作为太空人的生活的模板,这其实是一个教材啊,算是一个实验厂。

吴宝俊:对,就是个实验基地,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不停地试错,你这么试一试行不行,那么试一试行不行,我们把每一种错误的经验积累起来,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往前走。探月有的时候也是这样啊,你是需要进行试错的,所幸的就是,月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地,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人类地球上的所有的学科几乎都可以试着在月球上试一试。

鲁般:所以月球是一个新手村。

吴宝俊:对,是个新手村。

鲁般:离我们又近,它又相对比较稳定,我们对它了解又多。

走向宇宙,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梦想,持久且浪漫。
我们的探月工程叫嫦娥,发射的火箭叫长征,首辆月球车叫玉兔号。
2016年7月31日晚上,连续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的玉兔号,终于完成工作使命,即将陷入永久的沉睡。而在沉睡前,玉兔号还向所有国人说了最后一句话:
“Hi,这次真的要晚安咯!!!还有好多问题想知道答案……但我已经是看过最多星星的一只兔子了…”
当时无数人因为这句话落泪,那是因为登月,对中国人来说,从来不只是一项工程,而是蕴含了我们从古至今对未知的向往,更承担了我们能够成功探月的骄傲。
曾几何时,我们处于落后地位,在生存的难题中挣扎,可现在的我们,因为国力的富强,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太空探索能力。
五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所有技术自主研发,所有部件独立制造,其中包含了多少艰辛,经历了多少失败,成功有多么的耀眼,就知道追赶有多么的不易。
【#为什么中国登月工程这么重要# 头条热榜第5名】

回顾一下20多年以前,其实在我们科技不是发展到那么好的状态之下、经济也不是么发达的时候,中国大部分老百姓其实还是有很强的自卑的心理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汽车是外国人造的、用的所有的通讯工具(是外国人造的)、后来有了电脑是外国人的、操作系统也是外国人的、电视机也是外国人的,你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外国人的,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中国人就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行、外国人行。这时候大家有一种自卑的心理,那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14亿人口的国家,大部分老百姓如果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行的话,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这个国家是需要希望的,用现在的一句话叫需要民族自信,可是这个自信该怎么树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让这么多人树立起一个中国人行的这么一个内心当中的自信呢。后来我们会发现,通过科技的手段,依靠我们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工作带动工业体系,现在实现了一个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企业,手机我们自己能做,新能源汽车、电池、特高压发电技术等等,这些每一个技术上的突破,表面上看是服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但实际上在潜在意识上也让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慢慢觉得我们中国人行。

鲁般:对,包括很多人去文昌、去海南、去山西各种各样的地方,目睹天文器的发射,你会发现我们头顶的蓝天,其实已经布满了我们的科学痕迹,包括现在嫦娥六号去到了月亮,就是我们的这一小步的一大步,其实感觉前脚已经迈出去了。

吴宝俊: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我们探月工程是花了相对少的钱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大部分的老百姓树立起了一个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我认为它的精神的力量带来的这种影响远大于探月工程本身带来的技术上的、物质上的对我们的这种改变。

鲁般:对,我曾经去过一个学生的关于中国航天的演讲。当时我记得很清楚,一个小女生,她的第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她当时脸上真的是洋溢着……

吴宝俊: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

鲁般:对。

袁岚峰:中国人如果登月之后,那我们的自信当然不一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心态会变得很平和,我们会觉得很多事情理所当然是能做的。

吴宝俊: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个节点,当我们中国人能够到一个我们原来完全不敢想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我们的自信。

鲁般:你们觉得真的离踏上月球那一步还有多远?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月亮上过中秋节?

袁岚峰:这我们有官方回答,2030年已经立项了,而且是已经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了,而且是因为技术其实比较成熟。

吴宝俊:积累到一定程度。

袁岚峰:我们现在在开发登月火箭叫长征十号,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发两次火箭,第一次火箭,先把服务舱、轨道器这些东西发射到轨道上,没有(载)人;第二次,前面已经发过去了,一切正常,我们再把航天员发过去,然后航天员到了月球轨道上跟轨道去对接,总共去3个航天员,派出两个人去登月,一个人在环月轨道上等着他们回来,这两个人落了月之后,在那勘察几个小时,他们在那还有一个发射器,又一个火箭发射把他们送回来,再跟轨道上的那个人对接,他们就把登月舱抛弃了,爬回到轨道舱里面,然后再一个火箭点火,一块回到地球。所以这个技术方案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主要就是要依赖于长征十号。所以在2030年,中国人登上月球应该是一个把握比较大的事情。

鲁般:其实今天我们这个节目,就像我开头说的,我们代表了两类最爱跟月球较劲的人,一类是作家,写了无数月球的诗句、小说,一类是科学家,开始不停地向月球大步迈进。中秋节,至少是中国14亿同胞最向往月亮、也最记挂月亮的时候。我确实发现,就像我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非要登月,其实我现在跟二位老师聊完,我有点释然了,因为我发现月亮不是目的,被好奇心驱使的人类的文明的延续才是目的,因为好像我们人类一直都是为好奇心驱使,所以才发展出了我们的璀璨的文明。因为探索未知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必经之路,所以我觉得仰头望月这件事情不是它本身有什么意义,而是这是我们人类注定要走的一条路,我们如果要看得更远,那月球就是其中的一个锚点,这是我们必须要走下去的动力。

袁岚峰:但是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我们确实学到很多东西,这个就是人类对宇宙的意义嘛。这个也会让我想到非常经典的世界航天之父、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那我想补充一句:“月球就是我们从这个摇篮里面飞出去的第一步。”

吴宝俊:在今天聊天的过程当中呢,我也一直在想有这么一个畅想,就是有一天,我们的载人登月真的实现了,我们的航天员到了月球上刚好也要过中秋佳节,那么我们的航天员心里会怎么想呢。我猜想他可能会念一首诗,我就把它当做结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低头’望明月,‘举头’思故乡。”所以我想我们探索月球啊,我们今天聊了一天月亮的主题,但其实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应该是中秋佳节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所以我也希望呢,咱们屏幕前的网友,大家跟身边的人过好一次中秋佳节。

鲁般:虽然暂时无法在月球上过中秋节,但是那个陪伴你过中秋节的人,此时此刻就在身边是最美好的。

合:中秋快乐!谢谢月亮!

■ 扩展阅读

这是一份「月球样品采样须知」|袁岚峰

直播预告丨嫦娥六号返回,我们离月球还有多远?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古老的月球背面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科普中国

2030年,中国人能登上月球吗?| 袁岚峰


■ 作者简介
袁岚峰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

风云之声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科学素养,家国情怀,横跨文理,纵览风云。《周易·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