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在“三城一区”建设版图中,位于北京北部的怀柔科学城,战略定位是建设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支撑。近日,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深入调研走访这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的建设发展情况。
1
绿水青山间绘就壮美科技蓝图
走进科学城起步区,站在以“公共活力环”为设计标志的城市客厅A地块,放眼望去,这里不仅有通透大气、配备巨型幕布等设施的报告厅,还有小型展厅、小剧场、书店等配套设施。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交流合作与人才工作处处长王建欣告诉瞭望智库,城市客厅A地块将建设成为对外展示的样板。“未来,这里将成为满足学术会议、路演展示、重大发布、文艺演出等多种功能的科学城地标。”王建欣说。
俯瞰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A地块。怀柔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位于城市客厅不远处的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一个设计独特的激光加速肿瘤治疗装置模型映入眼帘。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主任颜学庆教授团队多年研发形成的下一代加速器放疗装置,采用拍瓦级激光器实现了质子束的超高速加速,加速距离缩小上千倍,质子束峰值流强提高上千倍,不仅能精准打击肿瘤细胞,而且新的治疗模式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
通过调研,瞭望智库了解到: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是北京大学深度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并承建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是北京市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之一,拟建成世界上功率最高的2拍瓦1赫兹重频激光装置,并将激光驱动的超快束流应用于高能物理、肿瘤治疗、核物理、能源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心已建成16个实验研究平台,完成了支撑高功率激光加速器研究所需的七大实验室辅助设备平台。同时,中心还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与创新平台。
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初步成效,是怀柔科学城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的典型例证。王建欣介绍,多年来,怀柔科学城始终坚持高点定位、开放合作、全面改革、内涵发展,逐渐集聚起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发展。
回顾建设发展历程,怀柔科学城一路站位高远、踏实前行: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
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
2023年1月,北京市政府批复《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
顶层设计、高位推进,不断优化完善、推进细化求实,京北怀柔的绿水青山间,正在绘就一幅承载着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孕育着东方大国科技创新百年梦想的壮美科技蓝图。
2
成果竞相涌现开放活力凸显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形成。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聚焦新材料、空间探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细分领域,布局了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之一。
在37个设施平台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土建工程全部竣工,2024年底均进入科研状态;“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8个科学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产出。
坚持边运行、边产出、边转化,突破重大技术问题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落地转化重点项目126个。怀柔科学城科研单位的13项成果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坚持原始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现转化。新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中心,重点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转化平台和怀柔原创性技术加速平台,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立中国技术交易所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打造18平方公里高端仪器传感器产业示范区,构建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
——国际开放创新生态活力凸显,国际影响力竞争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怀柔科学城国际开放创新生态活力不断凸显,积极推动科学设施开放共享。同时,依托设施平台进一步加强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人才创新合作,谋划大科学计划等全球科技合作项目,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
一方面,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态势良好,目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10个平台实现开放运行,累计服务用户622家,开放共享机时超过123万小时。
另一方面,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加强,2024年举办近百场国际学术活动,参与交流人员达3.9万人。2024年7月在怀柔举办的2024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科学家参加,举办500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吸引500余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会议,会议规模、参与人次以及影响力实现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基础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杰哈·阿尔贝特·穆鲁教授成为了怀柔科学城的常客。他数次来怀,访问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围绕激光FLASH放疗、伽马、中子和高亮度光源产生等前沿领域合作展开座谈交流。2024年10月,他更是官宣全职正式入职北京大学,推动中国建设的世界首台拍瓦激光加速器装置正式出束,拟进一步建设相关领域专业研究机构,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从而成为世界顶尖的激光科学中心之一。这彰显了怀柔科学城开放活力的创新生态,更成为了中法两国在科技领域友好合作的典型案例。
3
“科学家之城”暖意凸显
漫步怀柔科学城,却是一片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创新创业图景:各类创新人才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城市综合服务持续完善,国际人文特色愈发浓郁。
目前,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在怀柔科学城不断聚集,至今已引入78位两院院士、28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70位国家杰青和优青人才,科研人员达到2.5万人,形成了“聚人气、聚科研气”的良好态势。
王建欣表示,怀柔科学城不断完善“科学+城”功能,除打造如科研共享空间、科学家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外,还加速布局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让科学家们真正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我们着力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如今‘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城市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2024年8月,“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在怀柔科学城亮相,标志着我国育种行业实现了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再到“智慧育种”的跨越。这个AI大模型驱动的大平台诞生地,就在位于怀柔科学城的北京怀柔智慧农业科技小院里。
回忆起“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研发过程,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说,那段时间在怀柔做科研攻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衣食住行全无后顾之忧,免去了诸多纷扰,自己完全在最佳的科研状态下投入工作。
除了为科学人才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在现代化产业服务体系构建方面,怀柔也积极促进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快推进创新产业企业的扬帆起航。
对初始创业团队,怀柔不仅及时提供“耐心资本”支持,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紧扣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组织企业与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揭榜”18项。瞄准“全市首个”,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怀柔创新联合基金,支持服务于怀柔区科技设施平台和重点发展产业的25名企业青年科研人员。
一家在怀柔的科技企业负责人王雨桐表示,创新联合基金不只是帮助初创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及时雨”,更是青年人才能在怀柔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大动力。
怀,来也;柔,安也。自古“怀柔”一词,便蕴含着人才近悦远来的丰富内涵。作为北京抓好“三城一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柔将坚持“百年科学城、奋斗每一天”,持续深化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这三篇文章,全力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