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环境立法的创新实践——《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专家解读

文摘   2024-12-06 10:52   云南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是云南省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法典编纂的大背景下的重要立法实践。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省份,云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使命,《条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条例》在体系构建上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理念。首先,第4条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将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范等内容有机整合,构建了系统性的法律框架。其次,在责任体系方面,通过第10条至第15条的规定,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的多元责任格局。第三,在监管措施方面,设置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管链条。最后,在法律责任方面,通过第69条至第74条的规定,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包括行政处罚机制、民事侵权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并实现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有效衔接。通过制度间的有机联系,突破了传统碎片化管理模式,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系统性法律保障。


《条例》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展现了云南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区位优势。在高原湖泊保护方面,针对云南高原重点湖泊作出专门规定,要求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防治湖泊富营养化,体现了对云南特有水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在生态功能区保护方面,规定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突出了云南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在跨境生态保护合作方面,建立了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提升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也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条例》将绿色低碳发展设为专章,体现了云南省地方立法对新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该章构建了以产业准入政策为基础、循环经济为方向的绿色发展制度框架,通过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将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纳入绿色发展范畴,体现了云南省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中的生态责任。


《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可进一步细化创新性制度的实施路径,具体可通过制定配套文件的方式逐步落实。包括制定环境损害评估实施细则,规范评估机构准入、程序和结果效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和程序步骤;规范监测数据的采集标准、更新时限和共享方式。逐步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厘清职责边界、建立联合执法标准程序和设立协调平台等措施,提升环境治理效能。考虑到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性,需要进一步强化跨境合作机制,细化跨境污染防治措施,建立生态系统联合保护机制,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地方环境立法的重要尝试,其经验对推进环境法典编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条例》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协同努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丽江生态环境
负责拟订并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保护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