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去位于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里亲眼看一看,还真的不知道鲁迅等下的百草园里居然没有草,三味书屋里也真的没有书。不久前,有幸与记者协会和作家协会的成员一起去了次鲁迅故里,真的颇有收获。乔布斯曾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对此,一直不信。乔布斯傻啊。
来到鲁迅故居,在鲁迅中路,人来人往,甚是热闹,有组团的,也有零散的,他们都是慕鲁迅的名而来的。亲眼目睹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相信了乔布斯所说的话。鲁迅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行基本上所有的解析都是这样的: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如果分析文章的人到底有多低劣,把鲁迅文学鼎盛时期的爱国情怀文章看得又有多无聊,鲁迅的伟大就是这么被贱踏的。
中西文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华文化含蓄,西方文化直接。看了百草园后,直呼鲁迅也没有走出中华文化的含蓄之圈,只是他倡导的白话文给文学划出了一条线。之所以要看百草园,当然是要接受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及“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的文化熏陶,更是要去在文字工作更进一步。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小时候在语文课本读鲁迅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说,那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当然信了,在去鲁迅故里亲眼看到百草园之前也是这么认为,持续了整整四十多年。其实,全国基本上所有的读者也都这么认为,语文教材这么认为,教育专家也这么认为。就连百草园旁边的碑上也写着: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童年售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此园中玩耍,自寻乐趣。可是再仔细想想,鲁迅把所有的文都给忽悠了,时代观点对鲁迅的伟大再次起敬。鲁迅于1918发表《狂人日记》后的1926年发表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年45岁。这一年的3月20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约50人伤亡;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了北伐战争。正是这一年,鲁迅离开北京,期间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鲁迅还要写些回忆童年过家家的散文,实话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连时代观点也看不起鲁迅了。45岁的鲁迅在文学方面已经是非常成熟了,忧国忧民的鲁迅此时绝无闲心写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回忆童年的文章。而正是绍兴鲁迅故里之行,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了新的认识。文章开篇直奔主题: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表面看是在说园子,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说园了,用“相传”两个字就表明,这是借喻的。鲁迅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个小家的背后都有一个国家,百草园就是当时中国国情的代名词,“百草”两字正是当时中国混乱的真实写照。即便国家如此,但依然是他的乐园。这明显,这表达了鲁迅对国家的热爱:即便当时的国家百草丛生,但他依然热爱祖国,并且简要阐述了其在百草园里的乐趣,以示爱。紧接着,文章写了一个长妈妈讲的鬼故事,篇幅有点长,但寓意很深。时代观点认为,鲁迅用长妈妈的鬼故事来说明当时中国混乱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认知度太低,思想很愚昧。接下来,文章就更深刻了,鲁迅在文章中描写了百草园里的冬季情节,特别有意思。
一年春夏秋冬,任何人都知道,春节的草园才最好玩,花鸟虫草最活跃。但鲁迅偏偏只写了冬季,还有捕鸟,缘何?在向三味书屋过渡的时候,鲁迅写了内心几个想法,他特别说了,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了,被送去三味书屋了。这是鲁迅明确告诉读者,那是把当时的教育当成是对人的一种惩罚的,可见鲁迅对当时的教育有多么的反感。
至于在三味书屋里读书,鲁迅写了很多,本质上就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极力批评与反对。绍兴鲁迅故里之行,感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本意是:我们的国家很乱,但我很爱国,并愿意在其中快乐生活;混乱的原因是愚昧无知;要解决就应该读书,而教育方式并不令人满意。园子确实有这个园子,书屋也确有那个书屋,表面上看是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但所有这些仅仅是表面,本质是忧国忧民,这就是为什么要选这样的散文进教材的重要原因吧。然而,直到今天,所有的语文老师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无一例外地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他真的会哭了,他有那么低劣吗?时代观点认为,鲁迅确实是被气死的,因为直到他于1936年10月19日死后88年,所有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文人,还有所谓的教学专家们还在曲解他。
百草园里本无草,
三味书屋亦无书;
世人只道童年事,
鸿鹄之志谁人知。
鲁迅作品再次告诫世人,不要只看表面,而应探究深层次问题。
教育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庸俗胡乱解析,中华文学博大精深,太多的“孔乙己”把鲁迅解释得如此低劣庸俗,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在本文即将发出时,时代观点再次查阅资料,发现有这样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这才是本质,予以点赞,并作为本文的结尾:
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遭到通缉。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随笔】“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夹缝里写着“吃人”
关注是鼓励,点赞是支持,转发是认可,点在看说明咱们心灵有约。
时代观点不一定同意您的观点,但一定捍卫您说话的权利。关注后通过留言发表观点,让更多人看到有思想、善思考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