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南通这些宝藏小店,又开始火了~

时事   2024-11-07 14:58   江苏  





秋风起,一些季节性小店在小区、后巷悄然活跃,羊毛衫加工店、棉被加工店、糖炒栗子店……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般在岁月轮回里循环往复。昨日,记者展开了实地探访。





数十年不舍羊毛衫情结


“天生就是个劳碌命,想歇,歇不下来。”6日下午,在位于我市崇川区五山家园居民小区东大门一侧的羊毛衫加工店内,今年59岁的店主陆林芬对前来探访的记者笑着说,“不过,哪一天真的不忙了,反而不习惯呢。”



在这家面积四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内,几台看上去较为简陋的机器占据了屋子的大半面积;屋内两侧,一边挂着已经织成即将交付订户的各个款式的精美羊毛衫,一边展示着百余种不同色系的毛线原料供顾客挑选。几本厚厚的画册,是让人挑选的形形色色款式的图样。


“只要天气一降温,客户就比往常要多得多。”陆林芬指着正在操作台上忙碌的一名工人介绍,“你看,订货多人就停不下来,都是手工活,累啊!”


确实,在入冬后的旺季,这家小店的三名工人每人一天要织五六件,一个月最多时数量达到六百多件。支撑起这一切的,就是四个字:加班加点。


在南通这座城市,羊毛衫是人们喜欢的御冬衣品之一,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青睐。


陆林芬说她的固定客户有两千多个,来自四面八方,满足着小到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需求;之所以受欢迎,说到底还是她坚持薄利多销、保质保量,“别看我的店小,可我这儿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羊毛衫应有尽有。以纯羊毛或羊绒织成的一件正常规格的羊毛衫为例,别的店售价往往过千元,在我这儿八九百就搞定。”


外人不知的是,织制毛衣其实是件苦差事,用陆林芬的话说就是“整天钉在工作台上”,从客户上门量体,到上机操作,再到缝合,然后还有洗涤、整烫等一系列的步骤,繁琐而冗长,没点耐心真心坚持不下去。对陆林芬来说,结缘几十年,她已难舍“羊毛衫情结”。





弹棉花成了他生活全部


“不想再出名了!这几年,南通的几家媒体都报道我好几次了。说心里话,每次看到你们做记者的,我就在想,我做的事,所幸你们还在关注、还在记录,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老行当可能老百姓以后真的很难见到了。”6日下午,在位于莘园路上邻街的“老金棉絮加工店”,正细心整理着一条刚做好的新棉被的老金,对实地探访的记者满怀感慨。



几十年来,生活在莘园路的市民几乎没人不熟悉“弹棉花的金大爷”。老金的大名叫做金克省,今年67岁,老家在浙江温州,他自述“弹了一辈子的棉花、做了一辈子的棉被”。


“30多年前,我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南通,这一待就没再挪过窝。”手头忙碌着,老金嘴里和记者闲聊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都在南通成了家,住在城港新村;小儿子找的媳妇,也是南通人。现在我在这个路边店里继续弹棉花、做棉被,自己挣钱糊口不给子女增加负担。”



为让记者“深入了解”古传的弹棉花技艺,老金特地从屋后的仓库里翻出已多年不用的昔日“吃饭家伙”。他边演示边说,“弹棉工具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槌、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槌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再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这样才能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絮重弹,要先除掉表面的旧纱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有人说,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足矣!这句话,用在老金身上可以说再贴切不过。


“年轻时是‘弹棉郎’,年老了是‘弹棉翁’。看样子,我这一生注定要和弹棉花、做棉被联系在一起。现在,客户都是中老年人,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用丝光棉偏爱传统棉,这让人着实高兴!说起来,这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目的是让棉花更加松软,适合使用。我倒是希望这门老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毕竟,这也是老祖宗从古到今赏饭给我们吃的本事啊。”老金叹息不已。




南大祥栗子香溢通城


长桥不长。在长桥的北侧,有家店面不大的“南大祥迁西板栗专卖店”,可以说在通城家喻户晓;如果非要再续上一句,那就必定是“老少咸宜”。


秋风一起,通城除了满城桂花飘香外,能与之媲美的,就是男男女女人手一袋、堪称“爱不释口”的南大祥糖炒栗子了。



“这不,刚刚才走了一拨人。最忙碌时,排队等候的也是常事。”6日下午,正在店内和店员忙碌着的店长李冬凤,笑着对记者说,“南大祥的糖炒栗子,可能是入冬后南通人最应景的小吃之一了!”


确实,在南通老少的记忆里,好像没吃过南大祥糖炒栗子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南通侯”。但其实,糖炒栗子于通城而言其实是个“舶来品”,因为糖炒栗子本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传统小吃,历史悠久。南宋时期,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段动人故事,说的是北宋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入侵时家破业敝,其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到燕山,用栗子寄托对统一大好河山的愿望……


“因为在南大街上做红、做火了糖炒栗子,故而老板才申报了‘南大祥’这一品牌。如今,我们在市区已有六个经营点,六县(市、区)也有了连锁店,在上海、常熟等地也有分店。”李冬凤给纷至沓来的顾客称栗子,同时介绍,“要说有什么诀窍,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精选优质河北迁西板栗,个儿不大不小,没有一颗蛀坏,把品质做到了最优、把价格做到了亲民。”今年48岁的李冬凤,在这个小店已经工作了25年。25年里,她见证了“南大祥”品牌的诞生和崛起,见证了时光嬗变中糖炒栗子和这座城市的渊源,见证了男女老少对一个本土化特色小吃的挚爱。


都说岁月催人老、是把“杀猪刀”,然而,在这座城市,不少承载着人们不舍情愫的、和人们生活曾密切相关的季节性小店,就像花开花落,在岁月轮回里循环往复,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朝晖 张园

编辑:黄梦倩


南通日报
知晓南通新闻,参与报网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