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料与新史学”——武汉大学第十一届珞珈史学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学术   2024-10-20 21:53   湖北  

明天周一

温度13-17℃

小雨

保持心情愉悦


      武汉大学第十一届珞珈史学博士论坛于10月18日至20日在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传承武大史院一贯的严谨治学精神,以“新史料与新史学”为主题,汇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23所著名高校的42位博士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

     10月19日上午,本次论坛的开幕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第三会议室举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郑威教授主持开幕式,他首先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领导。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陈琛老师代表研究生院致辞。陈老师提到,珞珈史学博士生论坛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项目,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十届,赢得了海内外高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届论坛将继续依托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学术特点和学科优势,聚焦“新史料与新史学”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芳琳老师也发表了致辞。徐老师表示,新史料是历史研究取得突破与创新的关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方面,一直坚持挖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的治学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徐老师希望与会博士同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谦虚的精神,积极讨论,接纳评论意见,共同攀登学术高峰。她期望通过这次论坛,学术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院校友谊得以巩固和升华。


学术讲座(一)

季家湖楚城与楚都探索

10月18日晚7点,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尹弘兵教授以“季家湖楚城与楚都探索”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郑威教授主持,他详细介绍了尹教授在先秦、秦汉历史地理与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尹教授围绕“如何探索楚都”这一核心问题,系统讲解了季家湖楚城与纪南城的关系,探讨了季家湖楚城的地理位置、性质及其与《楚居》中的地名对应问题。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的紧密结合,他详细分析了墓葬年代、相关出土器物的历史信息,逐步推断季家湖楚城的年代范围。

郑教授对尹教授的研究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就楚都迁移与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展开讨论。讲座期间,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楚都迁移、墓地规模等多方面问题,尹老师耐心解答,互动热烈。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使与会者深受启发。



学术讲座(二)

法国革命危机下的英国政治情感

与情感政治——以同情和恐惧为例

10月19日晚7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涵以“法国革命危机下的英国政治情感与情感政治——以同情和恐惧为例”为主题开展了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杜华教授主持。赵教授是英国社会史与文化史领域的专家,他围绕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社会的情感反应展开深入探讨,揭示了同情与恐惧在英国政治修辞与社会动态中的关键作用。

赵教授从感伤主义文学切入,阐述了情感在政治领域的深远影响,分析了英国人如何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教训,逐渐抛弃泛滥的同情,转而强调爱国主义与决心。通过对卢梭和罗伯斯庇尔的讨论,赵老师展示了同情如何与恐怖统治相连,进而影响英国的情感政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互动,从情感史研究的材料局限性、情感与心态研究的区别等角度提出问题,赵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详细解答。讲座丰富了大家对情感史的理解,展示了跨学科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圆满成功。



分会场研讨

    10月19日,论坛进入分会场讨论环节。本届论坛设置了先秦·秦汉·考古、中古史、宋元史、明清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六个分会场。每场讨论由论文汇报、学生互评、专家点评和自由讨论四个环节组成。各会场报告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众多前沿领域,与会博士选题新颖、史料丰富、研究视角多样,呈现出精彩的学术探讨风貌和青年学子的优秀风采。



先秦·秦汉·考古组


先秦·秦汉·考古组分会场分别由武汉大学周超同学和南京大学杨宇鲲同学主持,点评嘉宾为王百川老师和李威霖老师。

南京大学杨宇鲲同学以《檀弓》的生成和《礼记》早期编集模式为主题,探讨了文献研究中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内在一致性,强调出土文献的“现场感”在弥补传世文献不足的同时,揭示了文本生成的线索。郑州大学罗佳怡同学则通过出土资料研究曾国公族小宗,分析了叶家山墓地的出土铜器和铭文,提出了曾侯家族中的等级与称谓问题。武汉大学薛铭博同学则聚焦襄阳余岗楚墓,通过墓地分区研究,揭示了墓葬结构对社会组织的反映。吉林大学张晨阳同学针对米脂卧虎湾墓葬出土的秦汉印进行了补释,指出其与楚国材料的相关性。武汉大学周超同学则聚焦西汉初期阴山山脉的军事地理,分析了汉匈战争中的防御策略。北京大学王竣同学讨论了越骑的定义和来源,提出越骑或来自云贵高原的可能性。湖南大学谢志宇同学研究了东汉临湘县的部、乡、亭、游徼等分布关系,补正了亭的数量并分析了游徼范围设置的原则。

在热烈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同学对彼此的文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百川老师和李威霖老师从文章结构、史料引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点评,为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宝贵建议。



中古史组


     中古史组分会场先后由武汉大学刘佳同学和北京大学李旭炜同学主持,点评嘉宾为武汉大学王晓真老师和黄楼副教授。

北京大学李旭炜同学以永嘉和东阳两郡在隋代的不同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交通、土地和豪族等因素,指出东阳郡成为江南富庶区域的同时,永嘉郡却处于边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章泽玮同学则研究了“荆蛮”一词在魏晋时期的词义转变,反映出非华夏族群内迁背景下的民族矛盾和华夷观念的强化。南京师范大学刘天宝同学通过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历史书写,探讨了历史文本的演进与叙事的互动问题,反映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变化与撰述者立场的关联。山东大学单宸同学对魏晋南北朝的民爵制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展现了这一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背后政策的社会影响,揭示了由“爵本位”向“官本位”社会的过渡。南开大学董秋实同学研究了唐代的“官厅壁记”,探讨了这一特殊文本形式的叙述内容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武汉大学刘佳同学则聚焦唐、五代时期的“尚书令”,分析了其从唐代政治禁忌到恢复制度的过程,反映了职官制度的政治意涵变化。北京师范大学郝宏波同学通过敦煌文书和佛教经典等材料,研究了盂兰盆节与僧尼“自恣之日”的关系,厘清了不同历史文本对节日日期的记载差异。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薛东岳同学从知识史角度研究了日本《延喜式》中“度嶂散”的记载,提出这种药方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日本对渤海国和唐王朝关系的认知。

在评议环节,王晓真老师和黄楼副教授高度肯定了各位同学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并对行文结构、史料使用和概念界定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宋元史组


宋元史分会场由四川大学路遇明同学主持,武汉大学申万里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学术讨论深入而富有成果。

四川大学路遇明同学基于明金贲亨的《台学源流》,探讨了宋代台州地方理学的传播与重塑过程,着重分析了朱熹生前在台州的理学影响,以及上蔡书院与王柏等人的传承关系。宁夏大学张林同学则对学界普遍认为1038年是西夏建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基于出土的西夏文献进行了再考察,主张应依据西夏人自己的历史理解和记述来确认建国时间,而非依赖宋人与元人的文献记录。苏州大学梁爽同学关注人痘术的宋代起源,通过分析痘神的历史原型及其与白莲教的关系,探讨了这些因素对人痘术起源的影响,并考察了巫教女神群体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女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四川大学王琪同学结合方腊起义与宋代两浙地区的基层治理,探讨了祠神信仰的变迁,剖析了方腊之乱对地方秩序的深远影响,并在“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中重新定位了方腊之乱。

在评议环节,与会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互评。申万里教授对各篇论文在问题意识、史料解读、基本概念界定及行文逻辑等方面给予了中肯的点评,既肯定了论文的创新性和亮点,也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明清史组


明清史分会场由北京大学刘曦泽同学和南开大学李佳德同学先后主持,武汉大学赵士第老师和尹巧瑞老师担任点评嘉宾,学术讨论精彩纷呈。

南开大学李佳德同学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刑科题本,深入分析了清代闽浙山区菇民的构成、经营方式和生存处境,揭示了菇民之间的人际纠纷及其根源。南京大学吴昌连同学从勇健营的历史出发,利用满汉文献探讨了勇健营的设立、发展与衰亡,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王一祎同学聚焦棉税问题,通过新疆棉花种植与吐鲁番棉税的历史分析,探讨了清代边疆财政的独特性。安徽师范大学汪奔同学利用《清同治歙县大阜茶商潘颂铭家书》,研究晚清徽州茶商的资金往来和合伙经营中的纠纷,指出银根紧缩对茶商经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程思瀚同学则探讨了明初行省建置的变化及其权力格局的演进,为明初的政治结构提供了整体视角。北京大学刘曦泽同学分析了厅在明代九边体制中的作用,提出了厅作为政务运行关键环节的观点,反映了明代行政管理的灵活性。中央民族大学刘淼同学利用《武职选簿》,探讨了明代报捷制度的演变,为理解明代政治与军事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赵士第老师和尹巧瑞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赞扬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对新史料的重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强调了行文规范和史料视野的重要性。与会同学纷纷表示,在这场思想碰撞中受益匪浅,学术成长显著。



近现代史组


     近现代史分会场由武汉大学陆家振同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圣煌同学先后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涂上飙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圣煌同学从制度史视角梳理了民国时期地域回避制度的演进,指出在战时动员和“行宪”法统压力下,该制度表现出结构性“下沉”和分化的特点,并展示了其在战后自我恢复的弹性。南京大学张浩威同学则深入研究了民国时期豫北贩毒网络,探讨了豫北毒品产销与晋南市场、山西禁毒政策的互动关系。北京大学姜岩同学从“新史学”角度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整理国剧”思潮,认为该思潮继承了“国剧运动”的遗产,是中国现代戏曲史学的重要革新。中山大学韦芳蕾同学则对梁启超话语中的“新中国”概念进行了考释,指出梁启超从“少年中国”到“新中国”概念的演变,反映了他对国家理想的理论思考。武汉大学陆家振同学探讨了沦陷时期汉口难民区的社会功能,认为日本当局试图利用难民区的商业组织谋取利益,但其掠夺行为和战争破坏最终导致难民区经济崩溃。华中师范大学申家宁同学考察了清季中日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的问题,指出该公司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产物,同时展现了鸭绿江流域的复杂生态。武汉大学齐子健同学研究了1927年东方会议上的日本新政策,探讨了日本为维持在长江流域经济利益而扶植日商的举措。华东师范大学陈科宇同学以“禁棉出洋”案为中心,分析了华商棉纺织业的政治参与及民族情绪的高涨。北京大学高一诺同学则从1936年日商纱厂大罢工切入,呈现了抗战前多方势力在内政与外交中的复杂互动。

涂上飙老师对各位同学的选题、史料运用和格式规范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同学们之间的论文互评使讨论气氛热烈,大家在思想碰撞中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学术与友谊。



世界史组


     世界史分会场由北京大学杨泽华和复旦大学李天舒同学先后主持,武汉大学何元国教授、刘晓莉副教授和刘颖洁副研究员担任了点评嘉宾。

厦门大学陈涛同学探讨了澳大利亚对华小麦出口中的“延期付款”问题,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政府与小麦局内部的分歧及中澳关系的互动。中国人民大学曹宇嫣同学围绕美国公共图书馆中的书籍审查,尤其是在麦卡锡主义背景下的“波士顿论争”,分析了知识自由的捍卫问题。北京大学杨泽华同学通过探讨1913-1915年墨西哥石油产业调查机制的形成,剖析了该时期石油产业管理机制的演进。复旦大学李天舒同学通过分析色诺芬《论财源》探讨了其对国家经济建设理论的贡献,提出了色诺芬理想的国家经济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李纪慷同学提出了对帝国定义的进一步探讨,并建议具体化分析《论财源》的时代背景。北京大学胡丁健同学聚焦哈勒大学内部冲突,探讨普鲁士启蒙和王权与教育的关系问题。陕西师范大学陈博宇同学分析了16—18世纪中亚君权的书写与塑造。

刘晓莉、何元国和刘颖洁老师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重点指出了专有词汇翻译、史料互证与逻辑推论方面的改进建议,并强调了论文结构和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闭幕式

2024年10月20日上午,“新史料与新史学”武汉大学第十一届珞珈史学博士论坛圆满落幕,闭幕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举行。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郑威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致辞。

郑威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各位嘉宾、专家以及参会博士生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同时也向会务组同学的辛勤付出表达了谢意。

杨院长深刻阐述了史学的价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真心热爱历史、尊重历史,并通过恒久的毅力和不断的努力提升个人的学术造诣,推动史学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随后,杨国安教授为本次论坛的六位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表示祝贺。六位获奖者分别为湖南大学谢志宇、武汉大学刘佳、四川大学王琪、北京大学刘曦泽、中山大学韦芳蕾和中国人民大学李纪慷。获奖同学代表刘曦泽和李纪慷在闭幕式上分享了他们的论坛感悟与收获。

至此,闭幕式顺利结束,也为本届珞珈史学博士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首图:陈梓萌

文案:方振涛 赵侨 陈婧瑶 罗青园

何欣蓉 黄萌 惠一童 佘响 晏依宏 田博

摄影:田博 晏依宏 王钰涵 蒙超炜

郑骏豪 赵雅清 冯佳钰 董静蕾

排版:周炳宏

责编:陈梓萌

审核:肖彤

扫码关注我们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会

微信号 : wdlsyh2015

致力服务  让每一种需求都有回应

为你发声  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倾听

武大历史研会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会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