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稻油轮作园里的“开年决战”
“把杂草除干净,开春后天气暖和了,油菜‘毛’起长。”1月26日早上,冬阳洒满开江县普安镇筒车辅村开阔的油菜地,肖永国等多位村民躬身劳作,双手像两把灵活的小铲子,把一大把杂草从土里连根拔起。
几乎同一时间,筒车辅村村民李其凤也出门了。作为石堰口水库管理员,她赶去水库看水位情况,“大春生产,村里一大片田要靠石堰坎灌溉。”
普安镇万亩稻油轮作高产高效示范园区,是开江县粮油生产重要的万亩示范区之一,筒车辅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去年,这里创下了油菜最高单产214公斤,水稻最高单产832公斤、平均亩产690公斤等新纪录。
新年伊始,一场抓实小春田间管理、谋划部署大春生产的“决战”,在这片万亩稻油轮作园里打响,力争从“高产”奔向“新的高产”。
农田里的“决战” 抢时间抓精细化管理
开江县地处盆周山区,却有“川东小平原”的美誉,境内“三山微水七分田”。普安镇拥有地势平坦的优渥农业生产条件,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的大块方形田块一眼望不到边,小洋楼式的民房镶嵌其间。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杨月平说,由于生产条件好,该万亩稻油轮作园主要由三位业主及种粮大户种植,规模化发展特征明显。其中90%田块为稻油轮作、其余为稻麦轮作。
去年8月上旬起,达州遭遇持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对小春播种有所影响。10月初,一轮及时雨降落过后,当地加紧采用无人机播种及施肥,待油菜进入6-7片叶子的生长期,又增施了叶片肥、防冻剂,保障油菜冬季生长。
“11月份,我们用无人机进行过一次除草,再采取人工的方式除草,就是要做到‘不留漏网之鱼’,精细化管理我们的油菜地。”肖永国说。
以田间管理、先进技术为高产添筹码,自播种以来一以贯之。杨月平说,种子由政府统一采购,并推广合理密植技术,比如小麦每亩播种40斤。开江县还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定期开展技术指导。
“把地垄沟理通畅,若落雨积水了,不利油菜生产。”除草村民的身边,还有人扬起锄头,不断把沟里的块状泥土刨到垄上,不落一块。
10多天前,达州市2025年小春粮油生产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开江县,这片田是参观点位之一。杨月平说,县里农技专家每月定期走访现场察看生长情况,下一步到3月份油菜开花前,重点工作是做好菌核病防治,“做好每一个生产环节,让油菜更高产。”
扩大播面与提高单产两手抓。2025年小春生产,开江县通过冬闲田扩种、果林套种、边角地增种等方式,完成小春粮油播面33.09万亩,其中油菜20.16万亩,占比61%,其余还包括小麦、马铃薯、豌胡豆等,更好守住“粮袋子”、拧紧“油瓶子”,筑牢粮食生产安全底线。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