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莹:初心不改,走在父亲走过的社区建设路上

时事   2024-11-05 12:05   福建  

点击上方“厦门网”关注我们



“我和我的社区”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厦门不同社区,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他们在社区里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社区中平凡、各具特色的人物及温暖故事,串联起社区发展变化,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

本期主角是
“居民贴心人王烨莹

时光荏苒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75载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

湖里区江村社区

作为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贫穷小村落到现代化社区

从被动的救助到主动的帮扶

从艰苦的生活环境到便利的生活设施

江村社区承载了

一代代社区工作者的心血与奉献


在这里

有这样一位“居民贴心人”

他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

默默耕耘在社区工作的最前沿

他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

更是居民心声的倾听者


(左二为王烨莹)


今年,是王烨莹从事社区工作的第14个年头。每当提及自己的工作时,他总是谦逊地表示,这只是他应尽的一份绵薄之力,微不足道却满含真诚与热爱。



“我主要分管民政事务、残协帮扶、老龄关怀、社区科普、社会工作以及劳动保障等多方面工作,每一份职责都承载着我对社区深深的情感与责任”。



 01 

从破旧到美丽

见证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蜕变


江村社区管辖乌石浦村,当时的乌石浦村还是厦门的一个贫穷的小村落,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艰苦。90年代初,随着SM商业城的兴建,乌石浦村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儿时在乌石浦村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王烨莹,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乌石浦村的城市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8次拆迁,尤其是2009年启动的旧村改造工作,时间跨度长,安置房建设推进缓慢,给返迁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然而,在江头街道返迁指挥部和社区党委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2023年8月,历时十余年的乌石浦安置房项目终于完成了返迁工作,做到了100%交房、选房和问题解决。“看到村民们搬进新居后的笑脸,我深切感受到社区的蜕变不仅是城市建设的进步,更是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王烨莹满怀欣喜地说到。



这些年来,随着SM城市广场、宝龙天地商业综合体的落成,江村社区的商业氛围愈发浓厚,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江村社区从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活片区,这一切的变化,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城市化进程为基层社区带来的巨大红利。


 02 

从被动到主动

见证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的逐步提升


王烨莹的父亲王三侬从1991年开始参与社区工作,担任徐厝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24年。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王烨莹深受其影响,也选择走上了社区工作的道路。这一决定不仅是对父亲事业的一种传承,更是他对社区的一种热爱。



尽管都是用心在服务居民,但那时的社区事务繁多,缺乏系统的管理方式,很多问题只能靠社区工作者的经验和临场应对来解决。然而,近年来,厦门市不断加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各类培训,社区工作也走上了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不仅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也有了显著提升,政府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逐年提高。


(右一为王烨莹


“以前是居民有困难上门申请救助,我们负责核实审批,现在是我们要主动去摸排,去发现需要帮扶的人员。”王烨莹说,借助有关部门的大数据推送,社区可以及时获取因住院治疗花费较多的人员情况,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联系、了解家庭情况并提供帮助。同时,还发动网格员、小组长、楼栋长等主动发现身边需要帮扶的人员,及时电访或上门关怀,协助符合条件的居民申请社会救助资金。


“每一次摸排工作,我们都尽量做到细致入微,不落下任何一个真正有需要的人。”他举例说,有的居民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碍于“面子问题”不愿主动寻求帮助,他和网格员就会多次上门讲解政策打消他们的顾虑,最终让这些家庭获得了应有的社会救助。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


在江村社区,曾有一位低保户被不法分子利用身份信息开公司,欠下了4万多元的贷款,面临被起诉及失去低保资格的风险。王烨莹主动帮助联系对方公司,经过多次的协调,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保住了低保户的基本权益。在王烨莹看来,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提供政策上的帮助,还要关注居民的实际生活,为居民切实谋福祉。社区不再只是处理邻里纠纷的地方,而更要是民生政策落实的前沿阵地。


 03 

从传统到创新

见证青少年科普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


新时代的社区,除了民生保障和基础建设的改善,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作为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负责人之一,王烨莹深有感触,江村社区不仅在物质上日益富足,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


江村社区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于2005年,是厦门市首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一开始,工作室只有一间木工机床室,孩子们在简单的木工活动室里做手工。但随着社区的发展,科普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2023年科学工作室搬迁新址,面积扩大到100平方米,环境更敞亮了,设备更丰富了,有航天航空模型、机器人套件、电子积木等30多种科普器材。”王烨莹说,每年都有1200人次左右的青少年参与工作室的科普活动,包括动手制作模型、参加科普讲座、外出科普研学等内容,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科学素养,也埋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


2023年江村社区“身边的趣味科学”科普夏令营。


2024年江村社区开展“天穹探秘,航天筑梦”科普日系列活动。


近年来,江村社区通过“科普社工”的创新模式,将社会工作方法融入科普活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协同合作、朋辈支持的机会。“我们不仅帮助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王烨莹表示,社区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更是为建设精神文明城市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3年江村社区举办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


社区工作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从王三侬的坚守,到王烨莹的传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巨变。从乌石浦的旧村改造,到江村社区的民生保障,再到青少年科普事业的发展,点点滴滴,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缩影。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王烨莹深知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他不仅要服务好每一位社区居民,还要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社区工作看似琐碎,但每一件事都是在为民谋幸福,自己将继续以父亲为榜样,在社区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停地发光发热。”王烨莹坚定地说道。父亲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延续,而他的社区工作之路也在创新与努力中不断前行。


END










往期回顾


01
“厅长”秦秀英:把社区当成家,用热爱抵岁月

02
傅庆:一个“红袖章”的社区四部曲

03
苏振:土生土长孚美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

04
王丽雅:我在21世纪的农村当讲解员

05

“高林通”林俊伟:扎根社区20年 始终如一“赤子心”


06

李玲芝:外来客变自家人 以阅读促进社区融入


07

热心肠的老翟夫妇:海达社区里的公益“明星”



来源:厦门网(记者:尤婷婷,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陈培章

审核:廖文焱、林君


往期推荐

2024/11/5

意外暴涨!纸箱有人卖500元一个,你敢信?

女子去前夫家看孩子被杀?当地警方最新通报→

早读丨集美9处“儿童乐园”上新;华为Mate70定档11月

微信合作联系:0592-5506191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城市捷报chengshijiebao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厦门网
厦门网是由中共厦门市委主办、市委宣传部主管,主要依托厦门日报社承办的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即时发布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资讯。目前,厦门网已建立了40个频道,人均访问量和日均页面点击量均居全省新闻门户网站前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