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里的运城】鲤跃龙门:逆流而上的奋进密码

时事   2025-01-03 18:21   山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鲤跃龙门:逆流而上的奋进密码

□记者 王捷 文图


  时光如梭,一转眼我们已阔步迈入了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时间流转带来全新的开始,我们满怀期待与希望。有这样一则寓意美好的成语,恰与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十分契合。它就是发生在河津的“鲤跃龙门”,代表着突破困境后的蜕变升华,也象征着不懈努力后的成功飞跃。



  “鲤跃龙门”的典故发生在距今约4300年前。

  河津古称龙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时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春秋时为耿国,秦置皮氏县,隋唐为龙门郡治,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素有“华夏龙门,大河要津”之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城、货物集散之埠。


  位于秦晋交界之处的禹门口,正是龙门所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由于禹门是秦晋两省交通要冲的古渡口,便被称为“禹门口”。禹门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吟诗作画‌。在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薛瑄的《游龙门记》中,“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就描述了龙门的壮观之景。



  禹凿龙门的伟大之举,也衍生了“鲤鱼跃龙门”等佳话,并传颂至今。其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代辛氏的《三秦记》,虽然该书已失传,但《艺文类聚》《太平广记》中引用了其中的内容,唐代元弼《鱼跃龙门赋》、宋代陆佃《埤雅·释鱼》、明代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等,也都记载了“鲤跃龙门”这一典故。


  远古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和黄河长期冲击,造成龙门峡谷逐渐形成。相传,由于河道十分狭窄,黄河下流不畅,导致沿途泛滥成灾,盐池被淹,无法产盐。为了治水,大禹进行了大量调研考察,要想治理黄河、解放盐池,就得重新为黄河修道,龙门山便是关键所在。大禹率先民将狭窄的山口开凿成如今的龙门,河水自此畅通无阻,从龙门倾泻而出,南下河东后被潼关一挡继而向东,于是便成了今天的几字形河道,从此奔向大海。


  当年被洪水带到黄河中下游的黄河鲤鱼却不忘故乡,每年暮春三月,都会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产卵,一年当中,能够跳过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过龙门,就会有云和雨伴随,天火也会从后面烧掉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鲤鱼就变成了龙。


  科举制度推行后,“鲤跃龙门”被用来比喻中举及第。登上进士榜的会举行庆贺宴,也叫“烧尾宴”,意思是鲤鱼化龙,必烧其尾。而“龙门”在国人的心中,也变得更加神圣起来。


  诚然,从自然规律上看,我们都知道,鱼不可能变成龙。面对高耸险峻的龙门,处在逆流的鱼,愈发显得渺小,想要跃过去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鱼敢于坚持、不断努力,历经艰难困苦、逆流而上,最终从平凡走向辉煌,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面对重重阻碍仍然勇于改变命运、积极奋进的拼搏精神。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让这则故事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则成语典故亦作“鲤鱼跳龙门”“鲤鱼化龙”等,告诉我们人要改变命运,必定要逆流而上、奋发图强、敢于筑梦,总有成功之日。“鲤跃龙门”这奋力一跃,是一种自我超越,只有如此才能抵达龙门背后的新世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迎来的新人生呢。


  也正因此,现今生活中,这一成语典故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我们,只要心中有梦、奋勇前行,就能在生活的这片河流中乘风破浪;也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或是人生的新阶段,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应对,就会拥抱成功的未来,迎接属于自己的全新蜕变。


  人们常以“锦鲤跃龙门,好运常相伴”的吉祥祝福语送给亲朋好友,“鲤跃龙门”的故事和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在祝福与祈盼中不断绵延。这份祝福,也送给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愿你向着梦想与希望坚毅前行,在人生的篇章中盖上自己的“跨越”印章。


运城新闻网视频号


点击关注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本期责编:赵迪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190001



运城新闻网
运城新闻网 运城综合生活门户信息网!发布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