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家故事汇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挖掘阐释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激励引导全体教师崇德尚美、敬业立学,争做新时代大先生,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讲名师名家故事,悟教育智慧之道”名师名家故事汇系列活动,各单位以专业领域的名师名家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作为生动教材,激发教师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看齐意识,努力营造我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一、人物经历
二、人物事迹
1980年,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女教师。一到白洋教学点,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要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都被她婉言拒绝。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三、薪火相传
四、灯火不熄
“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有希望。”支老师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勇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行动和忠诚诠释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师德大爱。她扎根乡村40多年,深耕山区教育,坚定教育扶贫的道路,托起了山里孩子的未来,助力了乡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我们要学习她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执着奋斗的至诚情怀。
乡村振兴学院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不变,了解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找准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方法路径;提高面向乡村振兴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专业体系;成立老年开放大学,融合物业管理、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耕读精神引领学生的价值塑造,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了解民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农村大地上成长、干事、创业;持续擦亮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品牌,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学校双高建设作出贡献。
1
1
1
1
1
学习感悟
乡村振兴学院党总支 田洪恒:
来源 | 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中心 编辑 | 宋芊延
审编 | 李刚 张琳 李依桐 审核 |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