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279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点击上方图片,立即预约直播|
《道德经》第四十章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虽然看似很不常见,但是这两句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体现到。
它们不仅揭示了一些普遍现象和规律,更是被很多高手加以利用,成为无解的阳谋。
为什么这两句话这么厉害呢?我们今天就深入探究一下它们背后的含义......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但是我们毕竟是人,人是有主观、有立场的。
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人”的立场来做学问,而不是为学问而学问。
中国人的学问都是为人生而学问,为人要生活,为人要生存发展,为人的赞天地之化育而来做学问,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自然。
我们都认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有人会讲,生是死的反,会吗?大概不会吧?生就叫来,死就叫去,死、生是不同的空间。
所以我们一般人不约而同的认知是,死就是生的反,祸是福的反,无是有的反。从生到死,从福到祸,从有到无,都是一个反字。
反,其实有三个意思:
第一,返回,就是返回原点;第二,是发展到反面,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到了反面;
第三,相辅相成,比如车轮,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后,向前向后是同时发生,同时作用的。
动就是运行,所以反者道之动。
我们可以解释说,道的动变是自然循环,是返本归源。
即一下子回到本源,然后又继续向外面发展,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动,我们可以从现实面来看,人越来越老,东西越来越旧,事情越来越糟,这是事实。
弱者,道之用
弱者,道之用。老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处柔弱,是道的动变,这是最有效的运用。
直的无法直接变成弯的。
比如,钢铁直直的,怎么弯都弯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热,让它变柔软,这样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状去弯曲。
同理,一个人如果始终站在刚强那一面,不自处以柔弱,就无法循环往复。
从道的作用来看,道没有自己,道是虚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够生万物,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万物,这就叫作弱者道之用。
一般人都喜欢刚强,但是老子特别告诉我们,要用柔弱试试看,你会更省力、更安全、更有效。
就像水,它最柔弱,可是你怎么割,都割不断,水要流就流,就算用再利的钢刃,都切不断。
道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是没有万物所具备的自性。
比如牛有牛性,牛就不能得到全部的道;人有人性,人就无法得到全部的道。
所以人要放弃我执,意思是把所有执著的观念,全部都放弃。
哪一天你做到没有自己,就会超越自己,就可以做出很多平常想象不到的事情,那就叫“神”。
每个人都可以成神,只要你能够放弃你自己,可是这需要相当的修炼。
用反者道之动的思维
去思考一些事情
我们要用“反者道之动”的思维去考虑一些事情,就是常常反过来想,不要总是一厢情愿。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一厢情愿的,总是把“绝对是这样”“没错的”挂在嘴边。
你要做容易的,不要去做难的,把容易的都解决了,难的自然就化解掉了。
天下无难事不是说天下没有难事,天下怎么会没有难事呢?当然有难事。
但是,你先把容易的部分做了,就不会觉得难了,做到最后就会发现什么都不难。
你要做大事,就要先做小事,把细节做好,大事自然就完成了。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担不起来,而且后果会很惨。
不妨先做细的事,把细的部分一步一步做好,再做大事也不迟。
所以,圣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始终不做大事,专做小事。
比如,孔子在这方面就非常了不起,他专讲家常便饭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讲,《论语》就是家常便饭。
孔子老讲你身边的事情,不讲高深的道理,可是你把他的这些话都弄懂了以后,自然会有所提升。
《论语》里面那些深刻的意义,要靠你自己去悟,而不是靠《论语》给你。
好高骛远、野心勃勃,往往一事无成。年轻人经常有这个毛病。
我在大学教书几十年,看大学生的变化就知道了。
大一的时候,眼睛都长在脑门儿上,连老师都不看一眼。大二、大三稍微下来了一点儿,但是还在眉毛上。
到大四直接掉下来,因为他一出去发现找不到工作,才知道惨了。
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对世界上的事情是不了解的,所以很容易被利用。
他们认为自己很懂,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最糟糕的。老子最怕的就是说自己懂的人,你懂他就很伤心了。
你说你懂,你懂什么?关键在细,细心就不会误大事,粗心大意就惨了,你再能干,只要粗心大意,就后患无穷。
本文依据曾教授著作汇编而成
国学应用智慧·直播预告
11月28日(周四)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