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为什么远行》,久违的写作欲又从沉潜的暗流中浮动起来。应当说喜欢看书的人总有表达欲,不管是说还是写,都得需要一个发泄口。然而我经常处于想写—不写—写—不想写的恶性循环。
归根究底,还是觉得积累太少,时间太少,我需要更多时间去吸收,而非急着产出。但是《为什么远行》这本书,点燃了我创作的神经火焰,也许是时候也来场“远行”,纸上的远行。
思想,见地,情怀,鲁迅遗风。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这是我对本书的直观印象。我觉得搞文学,最需要的是态度和情怀。
有态度,就能拒绝假恶丑,拥护真善美;有情怀,就能真心为文学文艺文化事业出力出谋,就能够得到一种不断推动事业向前的内驱动力。
提到远行,我想起个人的远行,文化的远行,一个国家的远行。我想起去吉林出差的火车,去四川阿坝的飞机,去江西和湖南的高铁,去浙江回来晚点的飞机。
应当说地方的安排都是很到位的,然而我渴望到处走走,看看,惜乎每次都是匆匆过客。我的人远行,但心灵没有得到远行。时空流转,人生天地间,远行的终极意义在哪?
短暂的旅途往往无法给我们深沉思考的时间和答案,“出差”两个字虽然世俗,但也足够打发人,人渐渐消失在这两个字的引诱之中。然而出差毕竟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个人将走向何处,都是悬而未决的疑问。
想起余华的《鲜血梅花》,鲁迅的《铸剑》《过客》。虽然主人翁目的不同,故事不同,但“远行”都是开篇的主题。尤其是最近市面上提起余华,经常都是《活着》一类作品,也是该扩大范围了。余华的《鲜血梅花》《古典爱情》,都有一种由古典而生却又打破古典的裂变之美。
远行可能是复仇,可能是实现理想,为了未来的梦,为了不可知的东西,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个人远行的同时,也应当推动文化远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此,继而推动一个国家的远行,在世界上走得更远,更好。远行也并非多么宏大,也并非多么渺小。
因缘际会,顺势而上,这其实就是远行。为什么远行,因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为“我欲仁斯仁至矣”,因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
远行是人类的终极命题,有着深厚的哲学意涵,打上了浓烈的价值关怀烙印。有时候,我们不想深沉,却又不得不深沉;我们不想粗俗,却又不得不粗俗;我们不想矛盾,却又不得不矛盾。
为什么远行,我们正是为了找寻这个“为什么”的答案,才走在“为什么远行”的远行大路上。
2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