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大运之河 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第七站)走进青县。沧州党史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一起参观沧州革命军事馆、聆听党的历史和运河文化访谈、走访运河青县段革命遗迹。张建华(右二)、杜玉杰(右三)、孙福军(右四)在运河边讲述革命故事
本次活动由沧州日报社、沧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办,青县人民武装部、青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委会、沧州市光明小学、沧州市国防教育志愿者联合会协办。大运河流淌千年,运河两岸曾经写满苦难、抗争与觉醒,也留下了数不清的革命故事。15日一早,大家来到沧州革命军事馆。该馆位于运河之畔的青县。走进其中,参观者仿佛穿越岁月长廊,回到了烽火硝烟年代的沧州大地上。孙福军在沧州革命军事馆为大家讲解沧州革命史
一座巨型立体浮雕上镌刻着沧州革命军事史上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120师挺进冀中、肖华挺进冀鲁边、青沧战役;张隐韬、马本斋、黄骅……一幕幕壮烈的战争场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仿佛在“诉说”沧州的革命故事。时间回溯到20世纪初。清朝末年,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中就有许多沧州人的身影。在沧州早期共产党员、革命先烈张隐韬的雕像前,担任义务讲解员的孙福军停下了脚步。孙福军今年69岁,曾任沧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对沧州革命军事史和馆内展品熟稔于心。他动情地讲述了张隐韬的英雄故事,深情朗诵起革命先辈罗章龙为张隐韬写下的诗句:“易水奇男燕地侠,朱家郭解人中豪。北方区委抒筹略,二七英风万古高。”在“日军轰炸沧州城”的复原场景前,人们驻足良久,仿佛被带回到1937年9月那个被战火染红的历史时空。珍贵的冀中抗战形势地图、贺龙元帅在冀中军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地道战场景复原模型、齐会战斗复原模型……漫步展馆,很多细节独具匠心、引人入胜。展馆一角陈列的一个梯子,让青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杨海利陷入了深思。杨海利酷爱研究青县党史。他说,这个梯子是青县老百姓在青沧战役时贡献出来帮助解放军攻城的。前几年,他下乡采访,听说这个梯子的故事后,动员村民捐了出来。“梯子虽小,却折射出解放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沧州市光明小学“少年军校”的学生们一首铿锵有力的诗朗诵,让人激情澎湃,也拉开了访谈环节的序幕。访谈现场
沧州日报常务副总编张徽贞说,沿着运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火种星火燎原。沧州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人刘格平、莫子镇、潘漠华等就是运河边的“播火者”。他们在运河两岸创立了沧州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工人党支部、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等诸多沧州党史上的“第一”。运河滔滔,时光荏苒。这次“大运之河 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走进青县、走进沧州革命军事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运河边的革命故事,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将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沧州市光明小学“少年军校”的孩子们表演节目
青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马锐说,大运河流经青县46.5公里,贯穿青县南北,是青县人民的母亲河。青县运河以东工业发达,形成了机箱、毛刷、食品、钢管等产业集群;运河以西土肥水美,盛产蔬菜水果,吸引京津游客来此游玩采摘。运河青县段不仅留下了周官屯水利穿运枢纽、铁路给水所、马厂炮台等遗址遗迹,还孕育了哈哈腔、武术、红木制作技艺等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县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张建华、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君、沧州市老干部联谊会书画院副院长张国兴、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李泽成还为这次活动专门创作了有关运河文化及“双拥”主题的书画作品。张申府、张隐韬、刘格平等一批沧州仁人志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马克思主义思想较早地在沧州这座古老的运河城市萌芽。沧州市委党史办原主任杜玉杰介绍了张申府、张隐韬、刘格平在党史中的重要贡献。他尤其讲了刘格平的很多故事。1926年9月,22岁的刘格平从天津返回沧州。此行,他带着建立津南党组织的秘密使命。他首先来到当时沧县城运河畔的著名学府——直隶省立第二中学(今沧州市第一中学),创建直隶省立第二中学党支部,这也是沧州首个党支部。随后,他赶到运河边的泊镇(今泊头),在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今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了沧州第二个党支部。之后,他又来到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在这里创建了沧州第三个党支部。大堤东村党支部是沧州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这3个党支部犹如一束光,给乌云笼罩下的沧州大地带来了光明,让学堂中的少年、世代种地的农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韩焕峰(右)及王君、张国兴、李泽成等书画家为这次活动创作了作品
孙福军讲述的是沧州人民的抗战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沿着运河和津浦线一路南侵,平静的运河两岸一下子炮火连天、生灵涂炭。中国共产党在沧州创建了冀中、冀鲁边(渤海)两大抗日根据地。沧州军民在两大根据地抗击日军,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在他的讲述中,既有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日的战斗情景,也有沧州老百姓支前拥军的感人故事;既有日军在沧州制造的一个个血淋淋的惨案,也有革命先烈誓死杀敌、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张建华讲述的是运河边“笸箩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封锁运河两岸交通。为开辟青县运河以东的根据地,党组织在运河边设立秘密渡口,从冀中抗日根据地运来特制的大笸箩当船,摆渡八路军战士过河开展对敌斗争。张建华的父亲张杰、母亲李铭当年是八路军战士,都曾坐笸箩过运河开展革命工作。“笸箩渡”一直到1947年青沧战役胜利后才完成了历史使命。说起父母的革命经历以及“笸箩渡”老艄公冒着生命危险摆渡八路军战士的情景,80岁的张建华流下了热泪。他激动地说:“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和革命精神,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大运河不会忘记!”下午,一行人沿着运河青县段采风,探访运河两岸革命文化遗迹,感受先驱们的革命情怀。此时,浓雾早已消散。初冬的运河畔芦荻萧萧,树叶金黄,落叶纷纷而下,萧瑟中有一种特别的静美。参观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
采风的第一站是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这个村位于运河东岸,是青县153个革命老区村之一。村中屋舍俨然,村路整洁,一些村民门前种的月季还在盛放。几位吃过饭的大娘、大爷正坐在“孝老亭”中唠嗑。说起村里的革命故事,82岁的刘子江说:“我的二爷刘云峰就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利用家里的药铺作掩护,秘密发展党员。日本鬼子侵占村子后,二爷通过药铺给八路军秘密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其中发生过很多惊险的故事。”人和镇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肖寿庆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个村的村民坚守民族气节,反抗外敌入侵,以村民刘云峰、李树枝等为代表的青县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革命故事。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这个村及周边村的姑娘们往来于天津、青县之间,秘密为八路军、解放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人数多达二三十人,成为运河上的“红色娘子军”。正说着,迎面走来一位推着小车倒垃圾的汉子。“他叫李秀岩,是烈士李树枝的孙子。他经常义务帮着村里打扫卫生。”肖寿庆说,解放战争期间,李树枝不幸被捕,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而今,李秀岩已经57岁,在村里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他参加了志愿服务队,经常为村里做义工。大家从人和镇村一路南行,没多远就来到了运河西岸的流河镇盖宿铺村。“笸箩渡”纪念广场就建在运河河湾处。张建华说:“这里就是父亲母亲坐笸箩过河的地方。”他指着广场中间的一块巨石说,盖宿铺村是个只有800多人的小村,听说要修纪念广场后,村民们自发捐款9万余元,买来这块巨石。他应邀题字并撰写了碑文,碑文的题目就是《大运河不会忘记》。如今,这个纪念广场成了运河一景,骑行者们常常在此休息、打卡。越来越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笸箩渡”的故事。马锐介绍,他们把“笸箩渡”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如今,现代评剧《笸箩渡》在运河沿线56个村庄巡演,革命故事正以新的形式传播在运河两岸。
来源:沧州日报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执行:齐斐斐 杨金丽 杨静然 寇洪莹
摄影:魏志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