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笔记、不会记笔记、上课走神⋯⋯这样的场景在中学课堂并不鲜见。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学生不重视听课、不善于听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教育界痛感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多感官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不仅丰富了教育生态,而且促进了教育体系向更加开放、灵活、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倡导,但对“动耳”的鼓励却很少。教研部门下校听课时的一条评价“红线”,就是看教师是否唱独角戏;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规定教师一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这样的导向,造成学生也产生“讲授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法”的想法;有的教师在转变角色时忽略了教会学生“动耳”听课这一基本能力,学生“听讲”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了。
人类知识和能力,相当多的时候是依靠倾听讲解获得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是教育史上最悠久且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尽管它有着诸如使学生被动接受、个性化缺失及互动有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等不足,但在传递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连贯性,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特别适合于知识密集型课程的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倡使用直观教学法,其中就包含对讲授法的肯定。他认为清晰、有条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即使是以强调“做中学”著称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也没有完全否定讲授法的价值,他认为讲授法在特定情境下有其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提供背景信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方面。总之,讲授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使在当下乃至未来依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会发挥出重要作用。
教学生学会“听课”是基础教育不容小觑、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学生课堂听讲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教学策略、学生习惯培养及课堂环境优化等多个维度。
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活化讲授法,力避套板化,融合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实践证明,那种学究式、套板化、按部就班、单一语言输出,甚至语气语调都无抑扬起伏的讲授,的确令人生厌,应坚决摒弃。好的讲授法并不排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讲授激趣,如联系实际生活、设置有趣情境、引入典型案例、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此讲授,会让课堂生动活泼、灵动有趣,才会激活学生,使其喜闻乐见、乐于听讲。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技巧。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会听讲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有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抽象的、枯燥的,需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和反复练习。
再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课专注力,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对于上课时爱“开小差”的学生,教师可用提问、暗示、递送提醒卡片等方式进行提醒,促其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以提升听课效率。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记课堂笔记等方法。尽管拍照或打印PPT等手段便捷高效,但在凝聚注意力、促进现场顿悟、便于复习查找等方面,纸笔式笔记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教师板书、授课时的重音等做笔记,让他们学会听课时手耳并用,圈点勾画,学会使用关键词、思维导图、知识树等进行记录和归纳总结。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听课和学习方式。
最后,学校要保证教室环境舒适、光线适宜,减少内外部干扰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听课环境。
培养学生课堂听课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因人、因境灵活运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听课能力,促进其学业成长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