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弋阳博物馆

政务   2025-01-13 21:23   江西  



Yiyang   County  Museum


探秘博物馆

翻开新华章

博物馆


前言:

弋阳,这方被时光轻抚的灵秀之地,自古人文荟萃、遍地文章。明代诗人陈洪以“南溪一点石,砥柱镇中流”之句,勾勒出弋阳人坚韧与不凡的精神;弋阳籍革命家邵式平更以“山城如画世无双”之句,赞叹故乡之美。

自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县以来,弋阳历经一千八百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弋阳儿女的智慧与汗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国历史长河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新的时代,我们对弋阳的历史文化自信倍增,让人们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感受弋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沐浴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所散发的光芒。

弋阳县博物馆占地面积5千平方米,陈展内容丰富多样,共分为历史长河、丹霞奇观、戏曲瑰宝、人文沉香、人间正道、浓浓乡情六大板块。

这里是博物馆的序厅,眼前这幅铜雕壁画生动展现了弋阳文化的三大元素:红色、古色、绿色。方志敏、邵式平、汪东兴等红色革命先驱的英姿;中间则是谢叠山、陈康伯、周执羔、汪俊、徐霞客、八大山人朱耷等古代先贤名人;被誉为“美、秀、娇、甜”的弋阳腔,彰显着戏曲艺术的魅力。远山是壮丽的龟峰,近水则是蜿蜒流淌的信江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弋阳人。

第一板块长河撷珍

让我们一同走进弋阳的历史长河,这是展厅的第一板块。

弋阳地处江西东北部,信江中游,四周山川环绕,南有武夷山,北有怀玉山,自然风光旖旎。全县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街道)。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干将葛溪淬剑的传说。相传楚昭王倾慕吴越宝剑,特邀为越王勾践铸剑的欧冶子和为吴王阖闾铸剑的干将前来铸剑。干将与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最终选定弋阳的葛溪,引溪水淬剑,成就了“葛溪水淬剑”的佳话,这也成为了弋阳在吴越文化与吴楚文化交融中的标志性符号。

宋葵形

铜镜

考古发现表明,弋阳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展厅中陈列的石斧、贝壳等遗物,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弋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由孙权设立葛阳县,县衙位于葛河之北,因而得名。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因县印丢失,县衙迁至弋江之北,遂改名为弋阳县。这块形似“弋”字的凫石,更是增添了弋阳的传奇色彩。据说王安石乘船沿信江而下,经过弋阳时,恰逢江面上烟雨蒙蒙,远远望见露出水面的礁石,一时误以为水禽伏于水面,等船行至面前,才发现是水底伸出来的礁石,不禁为之惊叹,脱口而出:“好一块凫石”,并欣然命笔“凫伏波上”四个大字。从此这块礁石得名“凫石”。从隋唐至明清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这块凫石留下诗篇。

弋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在近代,方志敏在此建立了红色政权,被誉为“苏埃模范省”,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5月2日,弋阳迎来解放,这边展柜中展示的便是民国时期使用的百元大钞,见证着那段历史。

弋阳地理位置优越,古时水路发达,是闽浙皖赣四省通衢之地。如今,高铁、高速、国道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弋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清朝同治版的弋阳县志记载,我们还原了弋阳古县城的风貌,县衙、察院、儒学宫等建筑错落有致,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弋阳县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小南门、南宋丞相陈康伯府遗迹等历史遗迹,见证着弋阳的悠久历史。汉族是弋阳的主要民族,居住历史悠久。

历代以来,许多移民来到这里,共同创造了弋阳的繁荣。这边展示的是弋阳的历史大事迹,从东汉建安十五年设葛阳县,到隋开皇十二年改名为弋阳县,再到朱熹讲学于碧落洞天书院,每一个事件都铭记着弋阳的辉煌岁月。

第二板块 丹霞奇观


让我们一同领略龟峰的丹霞奇观。龟峰是世界自然遗产,97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山山皆似龟,石石皆如龟,形态万千,栩栩如生。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迹,写下赞美龟峰的诗词文章。这段视频将为大家介绍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龟峰的自然之美。

在龟峰景区内,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龟形丹山,如金龟迎宾、三叠龟峰等,令人叹为观止。此外,龟峰还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南岩石窟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龟峰摩崖石刻的所在地,文化遗产丰富。历代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如明代李梦阳的“江上龟峰天下稀”、徐霞客的“盖峦璋之奇,雁荡所无”等。

第三板块 戏曲瑰宝

让我们一同欣赏弋阳的戏曲瑰宝——弋阳腔。南宋时期,浙江南戏传入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弋阳腔。1959年,弋阳腔到庐山慰问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誉。

如今,弋阳县域内仍有30多座古戏台,如明代西李古戏台、清代东港戏台、西童古戏台、湖西古戏台等,见证着弋阳腔的辉煌历史。

戏台

第四板块 人文沉香

主要讲述弋阳县儒释道人文历史。首先是弋阳县的历代书院,弋阳县可考证的最早的书院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的碧落洞天书院,书院曾有朱熹、王十朋等名流讲学,历史上颇有名气。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至清末(1902年)的780年间,先后创办13所书院,现存叠山书院建于元代,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是江西现存规模较大,且建筑构架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

朱熹手书

碧落洞天

科考历史上,弋阳于唐景云元年(710年)有四人为同榜进士,宋代进士有两朝宰相陈康伯、著名诗人谢叠山、周执羔等,明代有“翰林三汪”就是汪俊、汪伟、汪佃,与其父汪凤、兄弟汪僎,并称“一门五进士”,因而流传有“隔河两宰相,一门五进士”的佳话。

弋阳道教,始于三国时代,相传葛玄在葛仙观炼丹,开展传教活动,后人留下很多诗文歌咏。还有一个道教名胜点就是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袭天师位,诰封正一嗣教致虚冲静承先弘化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善诗文,羽化后,葬弋阳叠山书院侧。

四十八代

天师张彦頨

弋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弋阳境内建造最早的寺庙有东晋咸康年间建造于县治东部的真如寺、县治南部的南岩禅寺、县治西部的莲塘寺以及叠山镇的宝珠寺。南岩石窟是天然丹砂岩洞,单洞面积1700余平方米,内存石龛40座,摩崖石刻10余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如双岩寺、璋琥岩寺、龙门岩寺、龟峰寺也是闻名遐迩。还有三座清代功德桥,桥头各耸立6米高的佛教经幢,表现地方佛教信仰与儒家积德行善、修桥补路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

《江西通志》

《寺观》

人物方面,唐宋以后,弋阳人才辈出,清康熙县志上记载“其人物在宋为陈鲁公之勋德、谢叠山之忠节。在明夷,李中丞父子安抚豫浙、汪文庄兄弟力争大礼,皆如金铁星斗,辉耀丹青。而其间或出或处、树骏流鸿、斐然当代者指不胜屈”。所谓文章节义,代代相传,这里有代表性人物介绍。

第五版块  人间正道

重点介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弋阳“两条半枪闹革命”,成立苏维埃工农政权和中共闽浙赣(皖)省委,组建红十军,建立了被毛泽东盛赞“有很好的创造”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迹,后人概括方志敏精神为“爱国、创造、清贫、奉献”。

如今,弋阳县域内仍有30多座古戏台,如明代西李古戏台、清代东港戏台、西童古戏台、湖西古戏台等,见证着弋阳腔的辉煌历史。

青年

杂志

版面按照时间线索,从成立弋阳九区青年社、建立赣东北最早的党支部、策动“漆工暴动”,到建立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革命人物如方志敏、邵式平等,完成地讲述了那段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历史。这里还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弋阳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六版块 浓浓乡情

这里介绍弋阳县丰富的农耕民俗文化,包括社会礼俗、年节风俗、生态习俗。农耕民俗有试秧田、做田、撮禾、插秧、送新、做寮田等。

年节

风俗

著名农特产品有弋阳大禾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弋阳大禾米谷打制的弋阳大禾米粿是弋阳名品。有弋阳雷竹,弋阳县是全国“雷竹之县”。美食名品还有茶叶、西川芋头、米粉蒸肉、弋阳醋鸡、弋阳油淋鱼、弋阳米糖、弋阳扣肉(龟峰扣肉)、灯盏粿、弋阳凉粉子、中华草龟等。

这里还介绍了农村传统民居建筑、陈设用具、乡音俚语、岁时节庆习俗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过了弋阳悠久的历史长廊,领略了丹霞奇观的壮丽景色,感受了戏曲瑰宝的独特魅力,也品味了人文沉香的深厚底蕴。弋阳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众水皆东流,信江独西走。信江西流,到这里形成“弋”字形的江水湾道,水道加宽,两岸峰峦后列,山环水抱,于是有关弋阳的诗词歌赋里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弋阳儿女,塑造了弋阳的自然景观,更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气质。如今,方志敏所期盼的“光荣的这一天”已经成为现实:“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弋阳人民将继续秉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下新的历史新篇章!(文字:刘贽鹣;图片:缪金平)


来源:弋阳文旅

签发:李淑芳丨复核:陈伟东丨初审:周造君丨编辑:何勇



弋阳政协
以及时传递弋阳政协新闻、发布各类信息、对外展现政协委员风采,心系民生、履职为民、互动交流为宗旨的综合性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