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天后的世界:2050年时的交通出行预测

百科   2024-10-22 13:06   北京  

前言


这是我们写的一个全新的系列“一万天后的世界”,一万天以后,差不多是27年以后,刚好是2050年前后,不算远也不算近,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无穷尽的想象空间,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当今现有的科技发展趋势,对2050年的世界进行的推演: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一篇,“一万天后的出行”。



到2050年前后,随着自动驾驶的高度成熟,已经越来越少的人自己开车。          



在自动驾驶普及初期的时候,最大的障碍是,街上既有人开的车,又有自动行驶的车辆,两种模式的兼容是个很大的问题,它常常带来安全的困扰和交通管理成本的提升。


起初,少数城市开始率先实验纯无人驾驶的车辆,全面淘汰有人驾驶的汽车。这些城市在道路规划和交通规则上,都针对无人驾驶做了适应。而其他一些城市则花了很长时间兼容有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


随着自动驾驶车辆普及率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有人驾驶的车辆被要求逐步退出市场,直至在大部分国家开始全面淘汰,开车变成了在少数特定场所的娱乐项目,就像骑马一样。


仍然有少数国家和地区保留以有人驾驶汽车为主的出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像老爷车一样的宝马、奔驰、丰田的燃油车在行驶,依然别有风味,这些地方像旅游景点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去旅行和怀旧,就像今天人们去蒙古草原骑马一样。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全面占主导,全世界的生活方式开始全面革命。          


车内空间设计革命


自动驾驶汽车不再需要驾驶员,因此大部分汽车取消了主驾的位置,带来了车内空间布局的全新革命。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汽车没有保留方向盘和仪表盘的必要,大部分车的内饰都简化到只剩下几块屏幕,车内空间被极大扩展。


绝大部分汽车被设计成了座椅可以躺平的方案,主流的车型通常只有两个或者四个座椅。


汽车座椅不再是简单的支撑结构,而是一种融合了高科技与人体工程学的精妙杰作。它由一种智能自适应材料制成,能够在乘客坐下的瞬间,精确感知人体的每一处细微轮廓和压力分布。这种材料仿佛有生命一般,自动调整形状和硬度,为身体提供完美的贴合和支撑,无论是脊椎的自然曲度还是四肢的摆放角度,都被呵护得恰到好处。


同时,座椅还配备了先进的按摩系统。这不再是简单的机械震动,而是一种能够模拟专业按摩师手法的精细按摩。它能根据乘客的身体疲劳程度和肌肉紧张区域,精准地施加不同强度和方式的按摩,舒缓压力,促进血液循环,让乘客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为了满足乘客的娱乐和工作需求,座椅的头枕部分集成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当乘客想要休息时,头枕会播放舒缓的音乐,并通过脑电波同步技术,引导乘客进入深度放松的睡眠状态。而当乘客需要工作或学习时,头枕则会展示虚拟的大屏幕,提供高效的办公环境,仿佛拥有了一个私人的移动办公室。


此外,座椅还具备健康监测功能。它能够实时监测乘客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并将数据同步到云端医疗系统。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座椅会立即发出警报,并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指导。       


乘客上车的一瞬间,车辆会根据人脸识别或者乘客身上穿着的可穿戴设备自动识别用户信息,车内的座椅会根据乘客设定的日常喜好自动调节到他最舒服的位置,同时车内的空调、灯光等也会自动调节到用户通常喜好的状态。


车窗不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可以播放视频的豪华影院的屏幕,上面有着看不完的影视作品。年轻人则会选择在行车期间打打游戏。


重视家庭的人倾向于将汽车布置成带有可环聚桌椅的内饰,全家人可以围绕着桌子一起吃饭或者娱乐。还有人将汽车布置成了酒吧或者茶室。  


当然,重视商务场景的人会永远倾向于将汽车布置成办公室的样子,他们仿佛永远在工作。绝大部分车内的工作是通过AI语音进行交互的,不需要动手。由于车内没有司机的存在,语音交互的私密性也不再是个问题。   



有数据统计,大部分人通常会倾向于利用坐车这段时间进行休息小憩,这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睡眠质量。


然而,自动驾驶的车辆在普及初期,有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晕车的问题。一开始,自动驾驶的车辆在加速、转弯、制动等方面都显得很机械、笨拙,这使得乘坐此类车辆通常会有强烈的眩晕感。


汽车厂商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决了自动驾驶的晕车问题,解决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智能不断的机器学习,将汽车运行时候的微妙变化不断输入计算机去运算,然后将这辆车辆的行驶状况越调越好。如果是私人拥有的汽车,车上联网的计算机还会根据车主的个人独特的喜好来调教出最适合车主的舒适行驶状态,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晕车。车辆丝滑的控制,比如稳当的加速、制动和转向将是解决晕车的关键因素。


同时,汽车厂商开发出了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头枕、模拟窗外真实环境的灯光等,希望最大限度降低晕车。          

出行方式的革命


自动驾驶的普及还带来了出行业态的改变,那就是共享汽车变得非常流行。


人们随时打开手机,对着带有AI语音功能的手机说一声我想用车,从哪里到哪里,马上就会有一辆附近的自动驾驶汽车开过来,它要么属于某个汽车租赁平台,要么是附近某个居民的私家车。


在叫到车以后,这辆车会迅速识别该乘客在系统中存储的个人便好信息,并且迅速自动将车辆的座椅、灯光等调节到该乘客最常用的状态。


绝大部分乘客在乘坐自动驾驶的汽车出行时是躺着的状态而不是坐着的状态。越来越舒适的座椅和路上丰富的娱乐方式,使得动辄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并没有太多负担,时间常常过得很快,甚至有的乘客下车后还恋恋不舍不愿意下车。


因为不再考虑驾驶和停车的烦恼,因此街上跑的车通常都越来越大,原来车内可以坐6-7人的商务车,现在车内的座椅空间设计通常只坐2-4人,因此车内舒适度大幅提升。那种车内空间紧凑的家庭用三厢轿车不再是主流。


随着自动驾驶和共享汽车的普及,人们出门聚会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喝酒会被查酒驾,因此带有酒精的朋友聚会开始越来越多。


当然,即使手机叫车已经如此方便,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保留了他们的私家车。一部分原因是私家车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车主的定制喜好,例如特殊定制的舒适座椅,车内按照车主个性特殊布置的内饰。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汽车仍然是身份和个性的象征,因此依然有人愿意花几百万买到一辆定制的豪华车。但是这种炫耀需求已经大大减少,绝大部分人选择转而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身份认同和满足。   


全球汽车厂商的数量大幅减少,全球主流的汽车厂商降到了5个左右,因为个性化需求的降低,主流汽车型号的数量也大大降低。


汽车变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在采集数据的数据飞轮,从汽车出厂的那一天开始,这辆车会在数据采集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偏好越变越好,人工智能算法无时无刻不在改进着汽车的行驶状态、安全性、乘坐舒适性。


城市核心区域的道路,还有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被限定为只有自动驾驶车辆可以上路,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性和管理经济性的原理。



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淘汰掉有人驾驶的汽车,两种驾驶方式之间的安全性兼容始终是个问题。这就好像,在一个满大街是汽车的路面上,马车同步上路会带来很多管理和安全上的麻烦。


因为自动驾驶越来越发达,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越来越低。在2015年前后,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都是由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随着自动驾驶的越来越普及,到2050年前后,这一死亡比例降到了当年的1%以内。


研究表明,人类驾驶员从遇到紧急状况到踩下刹车需要0.6秒,而在传统的燃油车上,从踩下刹车到车辆做出反应至少还需要0.6秒,而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从收到信息到做出刹车制动到时间被缩短到了0.1秒之内,这节省出来的1秒钟极大的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指标。


随着所有的车辆都开始联网,单辆汽车发生紧急状况时,它的数据会自动传输给附近的车辆,计算机会根据依据交通规则的最优选择做出决策,当一辆汽车检测到附近的其他汽车有异常状况时,附近的几辆车会同时启动防撞系统,前面的车减速,后面的车也减速,这样极大的降低了交通事故的概率和风险。


汽车在主干道上的行驶速度被不断提速,一开始平均时速是100公里左右,后来不断提升到150公里以上,有的城市甚至将达到了200公里左右。也有人提议将车速提到更高的200以上甚至300公里时速,从技术上来说这并非难事,然而经过测试后发现要综合安全性和舒适性,200公里时速可能是经过妥协后的最快时速。



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都是以匀速的速度进行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很少能看到超车的情况发生。有研究数据表明,匀速行驶的汽车舒适性最好,同时拥有更好的安全性,也极大的降低了道路交通管理的成本,减少了堵车的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上那一辆接一辆的以匀速高速行驶的汽车,可被看作是一列长长的火车,每一辆小车都是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车厢,而车内空间的隐私性和舒适性又远优于地铁和公交。


越来越多的城市修建了适应无人驾驶的专用道路,例如一些大城市修建了上下几层的立体车道,从最上层的高架路,到地面的特殊公路,再到地底下的快速路,这些道路具有特殊的功能来保障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和安全。


由于车辆是通过雷达来导航驾驶,因此大部分道路的路灯变得不是必须的。但是因为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许多路灯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因为智能算法的优化,城市拥堵得到大大缓解。随着共享车辆的普及,城市中所需要的车辆数量大幅减少,单辆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绝大部分的车辆是一直跑在路上,而不是停在车库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因为汽车都会自动停车,且大部分车辆大部分时间都一直在路上跑,这极大降低了对停车位的需求,停车位的减少使得城市可利用面积大幅提升,大量原先的停车位被规划成了公园和绿地。


城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大大减少,地铁和公交不再是人们首选的通勤交通工具,只有在少数大城市地铁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地铁、公交的舒适性和私密性远不如汽车。


在大部分城市,汽车依然主要是在地面上行驶的,主要原因是贴地行驶的汽车在经济性上和安全性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部分地形较复杂的地区,例如山区、河流密布的地区或者岛屿地区,飞行汽车开始大量装备,它们通常采用电力驱动或者氢能源驱动。


所有的空中运输交通都很难克服一个问题,那就是受天气的影响,因此在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依旧不如地面行驶的车辆,因此空中通勤始终是城市通勤的辅助,而没有成为主流。


作为一项运动,有人驾驶的汽车被长期保留了下来,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了特定场地内,例如赛车场和户外越野场地。      



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当中,有人驾驶的车辆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场景,有人驾驶的越野车依然是主流,因为人类尚缺乏对这些户外未知区域的有效数据积累。 



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这当然是出于健康考虑。共享单车越来越普及。人们出门直接用带有NFC的可穿戴式设备刷一下就可以马上骑走一辆停在街边的共享单车。


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汽车出行时带上VR眼镜,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眼镜变得越来越轻薄,它可以实时监测人的心率、血压和速度等指标,人们通过连接AI的语音交互系统和智能眼镜交流沟通,它可以使得人们在骑行时不需要动手也可以识别出街边的某家小店的信息。


同时,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地理的差距被极大的抹平,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偏远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被大幅拉近,城市市中心和郊区的房价差距也被大幅拉近。因此,像上海、东京、纽约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不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城市规模正越来越小,人类居住的地点呈现出了离散式的分布特征,那种人口在二三十万的中小型城市成为世界上最主流的居住形式。


在新型的交通形势下,一个居住在江苏无锡郊区的居民叫上一辆共享汽车,他会在半个小时以后抵达上海市中心,和朋友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又在不到一小时以后赶到杭州,参加下一场活动。而在出行的路上,他还在车上处理玩了工作上的事情,同时还有时间看一会短视频。


城市之间的短途交通,铁路和大巴车的价值被大大削弱了。



在一些经过特殊技术改造的城际间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跑出300公里的时速,一辆辆以300公里时速匀速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状态像极了一列列封闭的高铁车厢。从乘客的感受来说,他们的车上了高速公路就相当于被自动接管了,车辆的速度和行驶路径完全要服从高速公路管理的统一调配,车辆拥有者不能随意操控,这就像高铁乘客上了高铁后的感受一样。


这种出行方式相比起高铁更私密、更舒适,如果算上前往高铁站和等待高铁的时间,往往乘坐这种自动驾驶汽车所需时间更短,安全性也丝毫不差。因为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碳排放的大幅降低,这种乘汽车出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也并不差。


而城市之间的长途交通尤其是洲际旅行则依然是喷气式客机的天下,只不过喷气式客机的价格被打到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个我会在后面的文章当中写道。



由于科技进步,出行时间变得高度可预测。那曾经如噩梦般挥之不去的堵车场景,如今越来越少,几近绝迹。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精确地掌控着每一辆车的行驶轨迹,让道路始终保持着畅通无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时间安排不再充满不确定性和焦虑。时间被精准地规划,分秒不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人们会准时从睡梦中醒来,有条不紊地开始新的一天。他们会根据精准的出行时间安排,准时坐上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前往工作地点、学校或者任何他们需要去的地方。


约会、会议、聚会,所有的活动都能精确地在预定的时间开始和结束。人们不再因为交通的不确定性而匆忙赶路,不再因为堵车而浪费宝贵的时光。生活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在准确的时刻奏响,和谐而美妙。


这种高度可预测和准点规划的时间安排,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秩序和效率,也让心灵从焦虑和等待中解脱出来,去追寻更多有意义的事物。


作者:曾航,资深媒体人,军武科技CEO,旗下有知名账号军武次位面、星海情报局、杨叔洞察、测评界的野路子等。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著有《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移动的帝国》、《大国锁钥》等书籍。


本文的创作借助了豆包、元宝、通义、KIMI、文心一言等AI大模型的帮助

本文全部插图均由老局使用AI制作


本文经星海情报局(微信号:junwu2333)授权转载。我们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之路,转载请联系(ID:junwu2333)授权。


未来光锥
“未来光锥”是由果壳发起的科创品牌,致力于推动科研端与产业端相互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