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于明洪武二十年(1837年)设卫建城,早期备战抗倭是头等大事,明中后期局势趋于稳定后,城内民间活动日趋活跃,出现了清明和九月半庙会活动,为纪念抗倭将士功绩,庙会活动中融入了祭祀仪式,且在明末清初成为固定仪式,摆台阁作为整个庙会的重要民俗活动一环而出现,并逐步完善。
“阁”分高阁和平阁,高阁亦称“铁枝”“铁制”。铁制主枝有蕉叶形、葫芦形两种,一般长5至5.5米,最长达8米,底部有升降装置。主枝又分许多分枝,上、中、下三盘各有三五孩童分别装扮成传统戏曲里或传说故事里的人物,或坐或立于其上,铁枝上花灯高挂,光彩夺目,铁架为人物的衣衫、道具所遮掩,并设有巧妙的安全保护装置,衬以亭台楼阁,不露痕迹,给人凌空兀立,无所依托的错觉。游行时,小型的每台由8或16人抬着走,大型的需32人,左右有两人执手竿卫护,不时通过长竿末梢的篮子为孩童递送果品,托举树枝、电线等。旧时夜间用烛光照明,20世纪80年代改用动力装置和电光。平阁又名“低阁”,单层2~3.5米高,不设“铁枝”,于特制木桌上设置铁架,男女儿童扮饰戏曲人物,或坐或立于上,姿态各异。平阁尤其注重孩童的化装,以精致的亭台楼阁为主,配以灯光、剪纸及其他装饰品。原由16人肩扛而行,后搭于板车或机动车上,缓慢移动,又称“彩车”。
“抬阁”最初是人们抬着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是浙南地区颇具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内容之一。现在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阁”也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铁枝从最初的2~3米单层表演到现在的5~6米多层表演,人物造型从静态演化为动态,表演内容从原先的传统戏剧到如今的和谐社会、经济建设等。平阁更是增加了与故事或戏文相关的背景烘托,除了古桥曲栏之外,还有很多五彩缤纷的灯饰。铁枝·平阁已发展成为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融绘画、戏曲、木艺、铁艺、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大型游艺和造型艺术。
一、抬阁游行
“阁”上的由孩童装扮的戏剧人物尤其显眼,挑选时,既要容貌俊秀,又要体型轻巧,要有一定的表演天份,还需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条件虽苛刻,但选人时家家户户仍然十分踊跃。抬阁表演前要安装铁枝架、给孩童上妆、将人物上枝,待队伍排列整齐后开始游行。抬阁游行大致环节如下:
(一)安装铁枝架。每架铁枝的高度约3米,铁枝安装在一个支架上(底座),支架下方用重物压坠,使之抵住铁枝和演员的重量,整个道具高约5~5.5米,最高达8米。另外,每个演员还要配一副高约1.5米的铁制脚跷。
(二)上妆。游行前化妆师给一群孩童化装,面妆完成后,梳理发式,佩戴珠花、头冠等。人物服装、道具依表演主题设计制作。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华丽的古代戏剧服装。如《嫦娥奔月》中嫦娥身着华服,做凌空飞天状,宫女手持宫灯花枝招展,玉兔则由孩童穿上可爱的兔子服装扮演,神气活现。着装后,管理人员分发各式手持道具。
金乡卫城铁枝(易际祺 摄)
(三)人物上枝。小演员打扮成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白蛇传》中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等。上妆后,把孩童分别固定在“铁枝”已经设计好的位置上,手持道具,铁枝上的衣、裤、鞋、垫子、道具等也全部绑上。这一切都要在表演之前挨次完成。上枝之前孩童不允许喝水,饿时吃鸡蛋、面包、饼干等干粮,因为他们要在支架上固定数小时之久,需坚持到底。
(四)整装列队。旧时,鸣锣开道,数架铁枝、平阁在前,彩旗队、花鼓队和唢呐、二胡等民间吹打乐队随后,列队整装待发。有些地方游行队伍伴有高跷、舞龙、舞狮、提花灯等表演,以增添隆重、热烈的氛围,此视活动规模而定。
(五)抬阁游行表演。一切就绪后游行开始。铁枝·平阁是流动表演,限于枝架的承受力,演员均系五六岁孩童。行进中,几架铁枝·平阁在前,孩童或坐或立于其上,静态人物造型酷似戏曲表演的“亮相”,也会做些转动、翻腾、打斗动作,为保证安全,各处均有难以发现的巧妙的保护装置。铁枝底部基架是由坚固木架搭成,其上竖铁骨为“龙心”,盘绕三层。最高层叫“上盘”,一般是4至5岁孩童站、坐其上。小孩的身体绑定在铁架上,上体可做诸多动作。在四五米高度的“龙心”有“爬云梯”“翻筋斗”等惊险花样。中层称“中盘”,小孩一般5岁左右。下层称“下盘”,因离地面较近,孩童年龄限制较宽,身体没固定,可转动自如,上下盘约三五人,中盘通常只一人。他们都穿着古装袍服装饰,表现戏典故中的人物场景,如“唐僧取经”“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抬阁,旧时由肩扛而行,后搭于板车或机动车上,缓缓前行。左右有精壮男子执手竿卫护,托举沿途的树枝和电线,使铁枝顺利通过。遇高阁上孩童欲哭时,用长竿叉篮子递送果品给孩童,以稳定情绪。鼓乐队紧随其后面,游行队伍在民乐伴奏声中,浩浩荡荡游街过市,观者如堵,热闹非凡。夺目的造型、绚丽的灯光、强大的阵容、壮观的场面,把民俗活动推向高潮。
铁枝游行(萧云集 摄)
二、台阁制作流程
台阁制作前要寻找合适的场所,室内要求宽敞,以便搭置框架,放置各种材料,还须考虑地势及天气状况(台风、霉季)对制作带来的影响;室外要求交通方便,周边宽畅,无阻碍物,制作完成后便于搬运即可。旧时多于庙中,现多选在闲置的生产车间。制作时各个步骤同时进行,设计、支架、构件、服装等师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制作工序如下:
(一)构思。要求设计者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题材广泛,多与民间喜好有关,角色扮相均是在本地广泛流传的各种民间传说和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如《白蛇传》《西游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封神榜》等。其造型和表演是从中撷取一个富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易于表现的场面,引发人们对整个故事、整台戏剧的联想和回味。近几年,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主办方便根据民俗活动的要求选定主题和内容。
(二)设计。主题明确后,开始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精心设计。确定制作类型(铁枝或平阁),安排总体布局,设计造型、图案和尺寸(长度、宽度、高度)。设计者在稿纸上画出布局,根据故事情节选择戏曲人物的造型、服装和动作,设置所需道具、景物和灯光等,既要符合故事的主题思想,又要精巧美观,特别是铁枝装置要做到隐而不露,奥妙奇异。大家讨论、修改、补充后,再运用电脑制图软件把造型定下来,形成设计图。
(三)打图。按设计图要求计算尺寸,按比例推算各种构件和道具的大小。打图纸时要按比例成倍缩放,图纸初步完成后,须再三修改,力求完美、准确,整体协调、美观,易于制作。可以说铁枝·平阁是围绕设计图边制作边修改的过程,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需要一支配合协调能力强的艺人队伍来担当,从设计到完成一般要一个月,大型的要一个半月左右。
(四)制作骨架。铁枝(高阁)制作技艺较复杂。铁制主枝(骨架)有蕉叶形、葫芦形两种,用铁条弯曲、焊接而成,主枝一般高3至5.5米,最高达8米,底部设升降装置。主枝又分许多分枝,上、中、下三盘各有三五孩童或坐或立其上,铁架设有巧妙的安全保护装置。主枝和架子不仅坚固还要轻盈、巧妙,能承重又能满足不同造型要求。“过枝”部分技术性和艺术性最强,是铁枝上不同人物之间的景色过渡,如云彩、龙凤、宫灯、花篮等,过枝与所选主题有直接联系,每架铁枝的过枝都不相同。因每次铁枝表演的主题不一,故工艺材料和制作手法也不同。平阁不设“铁枝”,于特制木桌上设置2~3米的铁架,以精致的亭台楼阁为主,配以有假山、曲桥、栏杆、花卉、绿荫等与主题相关的装饰品。
(五)制作底座。以前用肩膀抬,如今底座有便于搬行的车辕设施,起初用几组板车,现多用小型汽车的底座和框架,直接用于驾驶,底座还有装饰灯光和发电器的机械设备。
(六)分工制作各部件。各部件主要有大幅剪纸、彩扎、彩塑等,如《嫦娥奔月》中的仙鹤、月饼、茶壶,《八仙过海》中的大扇、荷花、葫芦、拐子等,构件力求栩栩如生,形、色、质、彩具备。
1.剪纸。依所绘图案,用单色或彩色纸制作大幅平面背景彩色剪纸,如龙凤、云彩等与主题相关的图案。
2.彩扎。以彩纸、竹篾、木材、花边、绸缎、彩布、金属丝、橡塑制品等为材料,精选篾条搭好总体框架,扎骨时用备好的钢丝和尼龙绳对细小部分进行再加工,巩固总体框架。运用编扎、裱糊、雕塑、彩绘、剪贴和刺绣等各种技法,外裱彩纸或绸缎,形成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宫灯等造型,立体动态、千姿百态。
3.彩塑。先用硬纸板、塑料泡沫、铁条等做出形体、模样,再用稀襁糊掺入草纸泥内调匀,塑成大体结构,并加以彩绘,最后附以装饰物,有些动物还须粘上羽毛、鳞片。
(七)装彩合成。将制作完成的各种彩色构件合成为整台完美的台阁。传统的装彩合成的方法有三:一是穿装法,各种彩色构件都要在适当位置上留一小孔,铁枝顺孔穿过,用皮垫固定;二是合装法,做成几瓣,装时包在铁枝上,合成整体;三是分装法,分成几个部分,依次装上铁枝。
工匠们运用铁的艺术,经过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比较独特的作品。如“八仙过海”中,“仙人”在五六米高的“白鹤”身上悬空而坐,这就要考虑如何运用铁的受力技术及各构件制作时如何巧妙地穿插。又如,现代作品“高空骑车”,小孩在高挑的大伞上骑自行车。实质是一条铁管伪装成大雨伞柄,以外围伞布为掩护,将铁条横过来后把自行车固定在上面,再坐上小孩做骑车状。外面看去,自行车好像停靠在大伞上,机关玄妙,匠心独具,给人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之感。
(八)灯光。夜晚游行须考虑灯光照明和彩灯点缀,如电瓶或干电池、电线、电珠、花灯、喷雾器等,设备经精心设计,置于暗处,不露于外。彩色灯饰把整台铁技·平阁照得五彩缤纷,给人以神奇瑰丽的印象。(陈如亮)
《苍南老工艺》
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
第三十九辑
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编
线装书局
早安龙港粉丝群来啦!
加小编微信发666,拉你入群!
请备注龙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