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北美大陆凭借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将欧亚非大陆上的纷纷战火阻挡在千里之外,免于外敌入侵。在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的潜艇曾在美国东西海岸巡弋,进行了骚扰性炮击和空袭,除了战俘之外几乎没有一名轴心国士兵的双脚真正踏上北美的土地。然而,在二战结束30多年后人们才偶然发现在1943年10月有一支德军部队荷枪实弹地登陆北美海岸,他们的行动十分隐秘,且仅逗留了一天就离开,很难称得上是一次入侵。但这次行动确实是目前已知的二战德军唯一登陆北美大陆的行动,而这支德军部队的任务是建立一处秘密无人气象站。
气象战争
自古以来,天气对于行军打仗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国人而言最熟悉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趁雾夜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了。在现代战争中天气对于作战成败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浓云迷雾会让飞机舰船迷失航向,错失目标,连绵雨雪会使道路泥泞,车辆人员寸步难行,天气预报准确与否甚至会成为战略层面上的决定因素,比如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的天气。因此,现代军事指挥层对于天气预测都极为重视,在天气领域同时进行着一场无形的激烈战争。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是中国历史上借助天气变化取得胜利的经典战例。
在二战时期,德国在气象战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北半球的天气变化主要由北极地区冷气团的运动所决定,而且基本由西向东对欧洲大陆产生影响,这个规律意味着气象站位置越往西天气预测越准确。然而,地处中欧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以西缺乏气象站点,而盟国却可以利用冰岛、格陵兰和北美大陆的气象网络得到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为了弥补这个劣势,德军向北大西洋派出秘密气象船和气象侦察机,或者在临近北极的偏远岛屿上建立秘密气象站,另外进行破交作战的水面袭击舰和潜艇也负有天气预报的任务,在盟军的眼皮子底下偷窃天气情报。然而,舰船飞机的游动监测不够稳定,有人气象站要考虑后勤供给问题和人员的生理极限,而且都有被盟军发现截获并摧毁的风险,而舰艇发送天气预报意味着打破无线电静默,暴露位置,丧失隐蔽性优势,对作战不利。
■1941年6月英军“鞑靼人”号驱逐舰靠近德国气象船“劳恩堡”号,后者随后被击沉。
为了更安全地获得更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德国人提出了无人气象站的构想,由恩斯特·普勒茨和埃德温·施特贝两位博士设计了WFL自动气象站。这种无人气象站由气象监测装置、无线电发送装置和电池组构成,置于10个高1米、直径47厘米、重100公斤的圆柱形容器内,其中一个容器装有监测设备和一部洛伦茨150FK型150瓦发报机,这个容器还连接着一长一短两根信号桅杆,长杆长10米,作为无线电天线,短杆顶端装有风速计和风向标,其余九个容器装有镍镉电池组,为监测发报系统供电。WFL气象站的工作流程设定是每隔3个小时发送一次气象信息,每次时间2分钟,发报频率为3940千赫兹,电池组可以保证系统持续工作6个月。
■德军设计的WFL自动气象站的布局图,包括一个设备圆筒、九个电池组和两根信号杆。
在二战期间,德国西门子公司一共制造了26套WFL设备,其中14套被部署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岛屿上,比如格陵兰岛、熊岛、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弗兰茨·约瑟夫地群岛等,5个部署在巴伦支海周边地区,2个计划部署到北美地区,但只有1个实际安装到位,由U-537潜艇于1943年10月完成,而第二艘担负此项任务的U-867潜艇于1944年9月19日在挪威卑尔根外海被盟军反潜飞机击沉,未能成行,因此U-537运载的气象站就成为德军在北美地区进行气象侦察的独苗。
万里建站
1943年9月18日,U-537潜艇在艇长彼得·施赖韦海军上尉指挥下由基尔港启航,开始了首次战斗巡航,同时肩负着一项绝密任务:搭载WFL-26号自动气象站并将其安放在北美海岸某处,气象学家库尔特·索默迈耶博士及其助手瓦尔特·希尔德布兰特随艇出发,主持建站工作,这个气象站也因此被赋予“库尔特”的代号。U-537是一艘XI C/40型潜艇,1943年1月建成服役,于8月间结束训练后被分配到驻挪威的第10潜艇支队。XI C/40型潜艇拥有13850海里/10节的大续航力,非常适合往返北美的远程航行,同时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和22枚鱼雷,足以对盟军舰船构成威胁,只是1943年大西洋海战的形势已经对德军十分不利。由于任务的特殊性,U-537在途中要尽量避免与任何舰船发生接触。
■执行北美建站任务的两位负责人气象学家索默迈耶博士(左)和U-537潜艇艇长施赖韦上尉(右)。
这次远航对于U-537而言充满磨难,一路上屡屡遭遇恶劣天气,虽然降低了被盟军舰机发现的几率,但风暴和巨浪给潜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艇体开裂进水,防空炮也被海浪卷走,消失无踪,这意味着一旦遭遇敌情,U-537既无法下潜规避,也不能开火还击!所幸上帝还是网开一面,让U-537拖着残破之躯最终看到了北美大陆的海岸线。建立秘密气象站最重要的条件是隐蔽,因此要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选址尽可能偏远靠北。U-537沿着纽芬兰海岸北上,于10月22日抵达拉布拉多半岛东北端靠近奇特利角的马丁湾,坐标位置在北纬60度5分,西经64度22分。施赖韦艇长认为此地已经足够偏僻,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被因纽特人发现的可能性,于是决定在此登陆建站。
■1943年10月22日驶入拉布拉多半岛马丁湾的U-537潜艇。
■库尔特气象站的位置,位于拉布拉多半岛的东北端。
U-537在海湾内抛锚,随即派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小分队上岸勘察合适的地点,索默迈耶博士和助手在10名水兵的协助下用橡皮艇把WFL设备转运到陆地,搬到建站地点。在安装设备的同时,德军在附近高地设置了武装岗哨,严防有人靠近,而其他艇员则忙于修补潜艇的破损。为了提高隐蔽性,德国人采取了精心设计的伪装措施,在气象站附近丢弃了空的美国香烟盒,同时在圆筒上贴上伪造的“加拿大气象局”的标签,希望偶然发现站点的人会误以为这是一处盟军的气象观测点。然而,贴标签的伪装很容易被识破,因为当时这里还属于纽芬兰自治领,直到战后的1949年才正式并入加拿大。
■U-537的艇员们在甲板上准备橡皮艇,将人员和设备运送上岸。
■安装完毕的WFL气象站全貌。
■修复后的库尔特气象站设备,右侧是写有“加拿大气象局”字样的设备圆筒。
德国人忙了一个通宵才把库尔特气象站设立完毕,潜艇的损伤也勉强修理妥当,在确认气象设备已经开始正常工作后,U-537拔锚启航,踏上归途,整个登陆行动仅持续了28个小时,二战德军对北美大陆唯一的入侵行动就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结束了。U-537随后前往纽芬兰大浅滩海域进行狩猎,却连续三次遭到加拿大海岸巡逻飞机的攻击,侥幸逃脱,最后颗粒无收地于12月8日抵达法国洛里昂基地。上岸后,施赖韦和索默迈耶博士才沮丧地得知他们不惜万里迢迢辛苦设立的库尔特气象站已经失去联系,仅仅工作一个月后就不再发送气象信息,推测可能是发报机故障。U-537又执行了两次巡航任务,于1944年11月11日在东印度群岛海域被美军“鲽鱼”号潜艇击沉,艇长施赖韦以下58名官兵无人生还。
■在逗留马丁湾期间,U-537艇员打死了一头北极熊,这可能是此次航行中他们唯一的战果和乐趣。
重现人间
二战结束后,德军设立的秘密气象站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盟军发现,大多数被遗忘在冰天雪地中,其中包括库尔特气象站。战争结束32年后的1977年,地质学家彼得·约翰逊在拉布拉多半岛进行实地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库尔特气象站的设备,德国人当年采取的伪装措施发挥了作用,让约翰逊认为这是一处加拿大军用设施,并在勘察报告中将其标记为“马丁湾7号”设施。
■1981年,由加拿大国防部组织的考察团队找到库尔特气象站的遗址。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位退休工程师弗兰茨·塞林格正收集资料撰写西门子公司的历史专著,他阅读了索默迈耶博士留下的文件,从中得知了这处秘密气象站的存在。之后,塞林格与加拿大国防部官方历史学家亚力克·道格拉斯博士取得了联系,告知了气象站的坐标,后者于1981年带领团队前往当地,发现气象站仍在原处,受到一定的破坏,部分零部件散落在周围,可能是野生动物所为,但大体保持完整。
道格拉斯团队将库尔特气象站的残留设备收集起来运回渥太华,在后来的检查中加拿大人惊讶地发现WFL设备的技术复杂程度非常高,加拿大直到60年代才运用类似的气象观测设备。这些德国遗物经过修复后重新布置在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内,作为二战时期盟军与德军之间进行的气象战争的重要见证向公众进行展示。
■在加拿大战争博物馆内陈列的WFL-26号自动气象站设备。
原创不易,看官们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赞和点“在看”。
欢迎搜索ID:PanzerCSG
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装甲铲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