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死前问武则天:朕走后,你怎么办?武则天8个字救下自己

文化   2024-11-04 07:05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贞观二十三年(649)夏天,那位建立大唐立下卓越功勋的秦王,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富强的太宗皇帝,北方各民族眼中的天可汗,不少国人眼中的千古一帝,作为7世纪最强碳基生物的李世民,在病魔的折磨下,已似风中残烛,奄奄一息的生命彷佛随时都会消散。

自知时日无多的李世民,始终挂念着大唐江山,担心自己死后社稷会出什么乱子,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周密的安排。

当然,他还忘不了风水大师袁天罡曾说的“唐三代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句话,便把武媚娘唤到病榻前,若有所思的问出了“朕走后,你怎么办?”这个问题。

面对李世民别有用心的问话,武媚娘也感觉到此中的杀机,随后她回答出了八个字,机智地救下了自己。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士彟在唐朝创业时便是合作伙伴,是十七名“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深受被李渊父子重视,在武德和贞观两朝都受重用。

637年,李世民听说武士彟十四岁的女儿武则天“容止美”,便封为五品才人,召她入宫服侍。

可是武则天入宫之后早年的事迹,史书上却着墨很少,和李世民有过交集的,恐怕就是他为李世民驯马一事。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或许是武则天后面删减了史书,更大的可能是当时武则天并不受李世民的宠爱,所以才没有相应的事迹流传,甚至入宫十几年,她还是个才人,也没替李世民生下个一儿半女。

而李世民不宠爱的武则天的原因,根据各种蛛丝马迹可以得知,或许是和当时宫内流传的各种谶言有关。

当时天下最有名的相士、玄学家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据说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卜算未来的能力,所言还都能应验。

李世民当然也对唐朝的命运感到好奇,因此找到这二人,希望他们能够透露点未来的国运,让自己心里有点底。

袁李二人拗不过李世民,便开始推算,随后打哑谜似的给出了一点相关提示,例如“女主昌”、“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等谶言。

李世民一听就在琢磨,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兢兢业业治理出来的盛世,自己老爸一代,自己一代,自己儿子一代,咋就只能传三代就没了。

这还得了,于是他想让二人多透露点,如何才能避免掉这坏事,二人也无可奈何,毕竟天机不可泄漏。

没办法,李世民便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想逆天行事,改变大唐国运。

在人的潜意识里觉得女子不能君临天下,所以他把重点目标还是放在与“武”有关的男人身上。

当时有位叫李君羡的人,他的职位是武卫将军,爵位是武连县公,小名还叫“五娘子”,就被杀了。

李世民还打算将一些和武姓、武字有关的官员都清洗了一遍。

袁天罡一见这是入了魔障,不仅改变不了命运,而且还会伤害无辜性命,于是便语重心长的说:天命不可违,即使你现在杀对了人,未来上天还是会派下这么一个人来的,还不如顺其自然。

李世民才没有大开杀戒,但内心一直有一根刺,始终对此耿耿于怀。

武媚娘既姓武,又是娘子,而且还是一位心思果断,办事狠辣之人,因此李世民才不宠爱她。

到了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还是对武则天有点想法,便召她去身边服侍自己,这才让武则天重新走入了世人的视线中。

也正是这个阶段,武则天和同在病榻前服侍的太子李治搭上了线,两人发生了一些刺激的事情。

武则天服侍李世民倒是尽心尽力,让李世民挑不出一点错,某次他又想到了那个奇怪的谶言,便召武则天到面前,问出了文章开头“朕走后,你怎么办?那个问题。

入宫多年的武则天,当然知道那句谶言,也知道这其中的危险,若是今日回答的不满意,那自己的小命可就保不住了。

武则天不愧聪明,她听到这句话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说陛下一定千秋万岁,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她便“青灯古佛,聊此余生”。

武则天说这八个字时,无论语气还是姿态,都显得极为柔弱,让别人感觉她毫无威胁,也让李世民打消了防备心理,没有下令处置她。

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削发出家,后被李治接回了宫,然后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最终代唐称帝,成为历史中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而当初那个替自己承受李世民怒火被杀的李君羡,武则天在位期间,也下令恢复了他的爵位。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皇帝梳头时感慨没儿子,太监突然下跪:您儿子在冷宫,已经6岁了


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却纵情声色纳妾上百人,最后活到90岁


天降大任于是人,而不是斯人?网友为此吵了起来,原因也许是这样


历史上,这6个人本来不可能做皇帝,却天上掉馅饼登上了皇位


中国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四座城市,分别在哪里?你去过吗?


历史上造反最难成功的朝代,从建国到灭亡,434次起义均告失败


她只活了19岁,却影响了中国人1500年,无数人都在羡慕她


一口气读完唐朝诗人,大唐诗人编年合集

长风文史
一梦沉酣,与你穿梭千年时光,一起品读古典诗词,阅读中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