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视角:越军炮弹不够用,而解放军炮弹源源不断火力猛烈

文化   2024-11-12 10:18   江苏  

1984年4月28日的清晨,战火再度燃烧在中越边境的渭川县。在这片被崎岖山脉环绕的土地上,中国军队发动了代号为“骑线拔点”的猛烈进攻。炮火纷飞中,昆明军区第14军第40师的两个团兵力强大,精准地击中了越南防线的薄弱环节,迅速占领了多个高地。而就在这场突袭中,越南军队的炮火支援显得异常乏力,甚至在几个小时后便耗尽了弹药。中国军队借助得天独厚的后勤保障与炮弹供应优势,轻松控制了大部分高地,而越南军队则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挣扎求生。

这场战斗,展现了两军在边境高地上激烈的对抗,也凸显了兵员与物资保障对战争进程的重要性。而越南炮兵的短板,恰恰是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在这片边境小镇,越南军队的防御工作几乎被疏忽,而中国则利用了这一点,强势开战。无论是从战略部署,还是从后勤保障,中国军队的优势十分明显。尽管这场战争的规模看似并不庞大,但却充斥着无数炮弹的轰鸣声,几乎每个小时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攻防战。

然而,最令越南军队感到绝望的并非只有兵员的不足,而是炮弹的短缺。根据战史资料记载,在渭川前线,越南炮兵的弹药供应几乎完全依赖于苏联的援助。从海防港的苏联船只运送到越南,经过几道复杂的运输环节,最终才能到达前线。然而,由于道路艰险且运输时间长,最终到达的炮弹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战斗需求。每个士兵每天只能通过人力转运两发炮弹,这对于激烈的炮战来说显得尤为捉襟见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军队的优势则在于自给自足的炮弹供应体系。中国不仅能够自主生产炮弹,而且后勤保障系统完备,弹药几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在炮火的压力下,越南军队不仅要面对前线的激烈交火,还要承受来自弹药短缺的困扰,最终导致炮火支援的消耗过快,使得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如破竹。

这场战争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地形的限制。渭川县地处西北边陲,山脉起伏,交通十分困难。尽管地形险峻,越南军队却并未预见到中国军队会选择如此偏远、无军事或政治价值的地点作为进攻目标。越南军队的防线显得十分松懈,而中国军队却精心策划、深入研究了这片战场的地形特点,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战术方式进行攻击。

可以说,地形虽然给越南军队带来了先天性的劣势,但更加致命的是他们后勤保障的不足。中国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兵员和战术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战斗中迅速调动和补充弹药,保持了持续的火力压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军队背后的强大后勤支援。

然而,越南军队的坚守也并非没有亮点。尽管炮弹短缺,物资匮乏,但他们依然展现了惊人的战斗韧性。越南士兵被迫在夜间悄悄出击,他们藏身在防御工事里,忍受着长时间的困苦与压力,艰难维持阵地。即便如此,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试图挽回局势,用有限的兵力反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战役中,除了常规的步兵战斗和炮击,双方还采取了非常规的战术手段。由于战场狭窄,双方的部队通常是小规模作战,最多不超过一个团级的兵力。这样的战斗方式意味着,战士们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防止对方的突袭。防御工事成为了每个士兵的生命线,而掩体与地雷则是他们的主要保护手段。

在极端条件下,士兵们只能依赖每一次的补给,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更换一次衣物或食物。战场上的环境极其艰苦,士兵们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饥饿、缺水和环境恶劣。然而,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下,他们依然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精神。

但最终,物资的极度匮乏以及炮火的持续压力,成为了越南军队无法突破的瓶颈。在中国军队源源不断的炮弹攻势下,越南的防线逐渐瓦解,战局也越来越不利于他们。

总的来说,中越边境的渭川战役,是一场极具代表性的炮战。中国通过强大的后勤支持和自给自足的弹药供应,在短短几小时内便占领了多个战略高地。而越南军队由于炮弹供应不足,反击力量显得非常单薄,最终未能阻止中国的攻势。这场战争不仅考验了士兵的勇气和耐力,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在战场上,弹药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后勤的强大则是确保持续战斗力的根本。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哟


铁嘴大强子
专注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每天为你带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战争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