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新生班主任刘诗古: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术   2024-10-05 08:15   广东  

人文学术社

学术传播 × 知识共享


成为更好的自己

刘诗古


      尊敬的各位同事、老师们,以及2024级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在欢迎你们入学的活动中说上几句话。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作为2024级硕士班的班主任,感谢系里对我的信任。我很期待与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渡过接下来的燕园时光。


      我很高兴见到这里的每一位新同学,欢迎你们加入到历史学系这个大家庭。你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不断改善我们自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改善我们所处的世界。


      站在这里,让我不由得想起19年前,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可以说,我经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天,在失落与踌躇中最终做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开学前夕,我与三个高中同学相约一起去学校报到,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我们远离家人与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遇见新的同学,结识新的朋友,上新的课程,学习新的知识。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人感到新奇。如何快速地调整自己,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和专业学习之中,成为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培养自己在多种不同环境中适应和成长的能力,探索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打开和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可能是我们开始这段旅程的第一课。


      有人说,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愚蠢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扩大我们的共识,并发展我们的同情心和想象力。尽管我们可能都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但这并不容易,于是只能不断缩小我们的目标,从社区到家庭,但依然困难重重,于是我们发现能改善的或许只有我们自己,这才是我们得以改变世界的基础。我没法在这里告诉你们如何才能成功,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只需要每天保持你自己,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你的梦想终究能够实现。接下来,我想与大家简单分享三点作为一个过来人的体会,以期与诸位新同学共勉。


一、开放包容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认为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北大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创新、创造依赖于自由,包括宽松的环境与氛围,思想的自由与行动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激发出创造与创新。当然,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依然是一种理想。开放包容,就是要在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打破人种、阶层、地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限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多元目标。只有保持对人、事与知识的开放与包容,才能消除隔阂,拉近距离,避免固步自封,自说自话。


      在燕园,你们将遇见自己人生中的良师益友,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然而,无法否认,你们在这里也会遇见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会出现意见不合和冲突。北大就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好的与不好的都可能会存在于这个校园。对待身边的新同学,新朋友,开放与包容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友谊和认可,有助于建立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倾听不同的意见,寻求共识,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则是天空,但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二、保持好奇


      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校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认为,有些书是每个人毕业之前都应该读的,不是任何一本书,而必须是荷马、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是最直接的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问题,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但哈佛大学则认为,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今天,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方法与思维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


      对于熟悉的周边世界,我们习惯了“理所当然”,但我们很少会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可能需要将原来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才能找到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法。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或许是我们得以不断探索、发现与提高的原动力。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就说过,“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一直都觉得做研究很快乐”,“作为一位研究者,必须要有‘我很想弄明白’这样强烈的好奇与求知动力”。好奇心是人类终身学习的原动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探索世界的道路。但遗憾的是,我们之前的教育体系似乎并不鼓励和呵护好奇心。因为好奇,我们开启一场探索的旅程;因为好奇,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并努力寻找可能的答案。好奇心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催生出新的问题,激发着我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三、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时常很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忽视了我们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可以是谁?我将来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时常这样问自己。然而,了解和清楚我们的局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也要明白我们做不了什么。清楚自己的局限,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谦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然而,我们不太愿意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更注重的是木桶原理,要求每个人都不能有自己的短板,必须努力做到不偏科、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这是不符合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会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我们不该苛求自己必须样样精通。人与人的差异,促进了人类协作的必要性。我们不该随波逐流,放弃自我,而一味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你。做真实的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先贤很早就告诉我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好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兴趣与爱好,尊重人的天性,鼓励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健全人格,成为某些领域的佼佼者。


      有人说,北大人既是一种光环,也是一种责任。充分利用北大、历史学系提供的教育机会,像海绵一样地吸收有益的养分,充实自己。你们在燕园的经历,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在这里发展起来的想法、学到的本领,希望能在未来不断改变着你、激励着你。当然,一代代北大史学人的使命,不仅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让北大与历史学系变得更好,而是要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我相信,当你离开北大时,你将不是从前的那个你,而是一个更好的你。对此,我对你们充满信心。最后,我想借用一位知名大学校长的题词来结束我的发言,“进入本大学,在智慧中成长”“离开后则服务国家与人类”。谢谢大家!



文案 | 刘诗古

图片 | 经典瞬间

微信编辑 | 路裕轩

审核 | 乔冠一 张悦 宋拯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大史学人,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



人文学术社
(ID:Aca-history)


9万+文史学人都在关注

新书推荐×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xueshujun2020

(请备注来意)

往期精选

[1]人文社科本硕博可投期刊(含C刊)简介及发文特点

[2]人文社科可用数据库简介及使用指南(含数字人文)

[3]王笛 桑兵 葛剑雄 罗志田 仲伟民 仇鹿鸣 等谈论文写作

[4]历史学各领域推荐阅读书目及北大史学名师教学大纲

人文学术社
史学领域热门公号。推书或者作者想出书,可关注公号后私信洽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