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瓶花清供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源自佛前供花,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了瓶与花的搭配陈列。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
东汉末年,佛经的汉文译本问世,其中有记录瓶花供奉的经文:“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内外相见”。
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中的首位,琉璃宝瓶为佛教七宝之首。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也提到,他在西行取经所到之处,皆有以花供养者。可见,“以花供佛”已成为佛事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文昭皇后礼佛图
南北朝时期,佛事大为兴盛。据《南史》记载,晋安王子懋的母亲病危,四处请僧行道祈求病愈,“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铜罂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盛酒器,这段莲花供佛的记录,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凭证之一。佛教追求“清静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所以在这类插花构图上无过多造型技巧,只是表达了对花材自然之美的喜爱,以及不拘泥于形式的特点。佛前供花的最初形式有散花、皿花、瓶插等,唐代后也有缸花。散花意即在佛教场合散洒莲花花瓣或者花形的纸片。皿花则指以盘等容器盛放鲜花供佛,也称为“堆花”。而口小肚大的瓶子,在佛教中意为能盛世间一切万物之德,用瓶花供佛的意义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因此也称“贤瓶”。皿花,就是用“华皿”盛放花朵、花瓣等,并不放水,直接供在佛前的供花方式,器皿多以,如唐代敦煌79窟壁画中展示的盘形器皿一样,这种供花的方式也被后来的插花人称为“堆花”。
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为“散华”。佛教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之中,尤以香和花最为普遍。中国有关“佛前供花”的较早记载,来源于《南史》中一个弘扬“孝心”的故事。南朝齐武帝的第七子晋安王子懋,清恬且廉让好学,子懋七岁时,母亲病危,请僧团做法事,当时有人献莲花供佛。“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说明在当时,献花供佛是常事,而且知道把花放在水里进行保鲜。若无华献,应用苏啰三枝叶,或莽噜闻华,滩敦叶,耽忙罗叶。如无此等枝叶,应用嚩落迦根、甘松香根、卷柏牛膝根及诸香药根,香果根等,亦通供养。以上可见,供不同的菩萨、金刚,应用相应的花。如果没有上面所说的花,还能供佛吗?当然可以。如果无花献,可以用香叶或带香味的根茎代替,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还可以供养一些带香味的果子。《大智度论》提出的供花原则:“陆地生华须曼提为第一。水中生华青莲华为第一。若树生华若蔓生华是诸名华种种异色,种种香薰,各持天华来诣佛所。”只要有香味,有异色,都可以拿来供佛。这些花的共同点:“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所以坚硬、带刺、有异味的花,一般不建议供养。如果你喜欢佛教插花,想要了解中国插花这段璀璨的插花文化,这个课程一定不要错过!
佛教插花专题研修课程(上)
佛教插花专题研修课程(下)
花艺在线13周年
优惠套餐
佛教插花研修课程,基于万宏老师对中国插花30年的不辍研究,从历史文化讲解到插花创作实践由浅入深,将中国佛教插花的历史演变完整地呈现给习花者。
课程内容包括:佛教插花的历史、佛教插花的分类和特点、中国插花赏玩体系与佛教的关系、佛教插花形式的演变及与中国插花造型的关系、佛前供花的陈设等,将全方面教授和研习佛教插花的七大形式。
课程分上下两阶段
每段课五天
单独报名 8800元
▼
赠送易花道中国插花系统课程一日体验课(价值999元)限周年庆活动期间(11月18日至12月18日)报名中国插花花艺大师。2013年创立“易花道”,专注于传播中国插花文化。现任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花艺在线专业技术委员会负责人。1987年入行,2001年获得日本池坊花道正一级教授资格。2002年在首届中国插花花艺大赛中获大赛总冠军,2014年在日本最高规格的NFD大赛中获奖。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意大利、泰国等地做花艺表演。
长按或扫码咨询
专属课程顾问
//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花艺在线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