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润泽田野 助力乡村振兴

文摘   2024-11-01 22:43   江西  

在湘东区老关镇红星村,曾经有一片500亩的农田因灌溉水源不足而黯然失色,粮食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农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然而,随着湘东区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红星村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建设了1座提灌站和1800米灌溉水沟,确保了水源能够顺利流到田块,减少了中间流失。灌溉水沟如同大地的血脉,将生命的甘露输送到每一寸土地,让作物得以茁壮成长。


如今,红星村530亩基本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已全面解决,作物生长旺盛,丰收在望。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赞不绝口。



近年来,湘东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7年至2023年间,湘东区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5.42万亩、建设农田水渠水沟3.5万米、修复水田水沟1.7万米,共计投入资金达1.623亿元。为改造提升项目,2024年计划投资5490万元,改造提升1.83万亩,为加快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新动能。


“增强三进三出”

 为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成老百姓最满意的民生工程,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切合实际,区高标办在测量规划设计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征求村、组及村民意见,特别是种植大户的意见,严格按程序做到“三进三出”,甚至“五进五出”。

做到五个结合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培育新型农民主体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休闲农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而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生态农业和宜居湘东相融合,帮老百姓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做好“三个着力”

 为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以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减少耕地抛荒撂荒现象,一是着力于提高土地平整率,促进土地流转。在项目设计上,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尽量提高土地平整率,做好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流转率达95﹪以上。二是着力于重点提高土地利用率,治理抛荒撂荒。针对成片荒废的树木耕地及水系不足耕地进行充分摸底、认真研判,将其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近两年耕地抛荒撂荒耕地减少了80%以上。三是着力于水稻制种业,提高耕地产出效率。将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区进行了科学布局,将适合制种的几个乡镇的耕地面积8万余亩纳入现代种业园区,制定出台《种业基地三年行动方案》,将其全方位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水稻制种的制约因素,取得良好效果。

做好建后管护

 根据上级文件统一部署安排,为更好地维护湘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成果,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工程管护,制定15元/亩的管护标准,在项目完工后移交给项目所在村,由项目村作为管护主体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2022年对排上村、景星村、前进村共3964亩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建后管护保险试点。

开展“田长制”试点

 以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重点,以治理耕地抛荒撂荒为抓手,恢复和发展双季稻生产,完善我区农田保护与利用,保证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的“双稳”目标。在全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实现区、乡、村三级“田长制”全覆盖,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农田管理机制,实现全区农田可持续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益。



供稿:区农业农村局
编辑:刘水明
监审:彭亮、赖雨彤、刘水明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湘东发布
中共湘东区委、湘东区人民政府官方发布。这里是“吴楚通衢”,“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全国有名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民间绘画之乡”、“傩文化之乡”、“铜管乐之乡”、“花锣鼓之乡”……古老而灵秀,现代而优雅。了解湘东,从湘东发布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