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努力

时事   2025-01-02 09:34   湖北  

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长江日报评论员


2025年第一天,武汉,阳光灿烂。南来的候鸟漫步在暖意融融的府河,东湖之滨绽放了新年第一树梅花,跑友们迎着阳光用脚步丈量城市,冬日暖阳为岁月披上金装,无数人许下美好愿望:你好,2025。

这一天,高温14℃。而据天气预报,一周以后,日平均气温将降至0℃。当然不会有人为此惊讶和慌乱,因为人们都明白,这就是气候的常态。更不会有人怀疑,春天将在不久后如期而至。

这正是大自然对“信心”的诗意书写。信心在任何时候都很珍贵。过去一年,有人迎风奔跑,有人负重前行,或许淋过雨、跌过跤、流过泪,只要内心火热,站起来向前行,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笃定。风雨之后是彩虹,成长总是在风雨洗礼中更加茁壮。我们踏上一段伟大的征程,不仅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疾风骤雨,之所以坚定笃行,因为在把握规律中更加主动从容。

信心,来自我们走过的路。2024年,《黑神话:悟空》风靡世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湖北姑娘郑钦文在奥运会上创造纪录。如果说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洋溢着中国人的乐观、无畏和勇往直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天的武汉,怀揣着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雄心壮志,行进在转型“闯关”的关键阶段。笃定了目标就坚定前行,看准了事情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从新能源车的火热下线到光芯屏端网的不断壮大,从共享无人机、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商用飞机逐梦蓝天到“AI+”赋能千行百业,从先进材料点石成金到黑科技驰骋田野,锚定转型发展不动摇,新质生产力必将蓬勃涌动在重镇武汉,高质量发展必定气象万千。

2025年,我们将迎来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节点。重大历史、伟大斗争凝结成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有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奋斗中坚持不懈,在新征程上奋勇向前,灿烂愿景才能拓印为美好生活。看国家、看城市,精神勃发,欣欣向荣,一定精彩无限,未来可期。

信心来自我们能够把握的当下,来自每个人不服输的奔跑与奋斗。正因如此,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2025年,让我们一起努力。



 2025长江日报评论员、记者

 新年寄语来了 

精选展示

↓↓↓

主角总是有故事的
刘洪波

“我的目标是误差零毫米”,这是2024年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武汉工人吴春桥说的,他是一冶的一名砌筑工。这句话平实而响亮,显示了一种极致追求和强大信心。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个人都是主角,吴春桥的话可以说就是一个产业工人的“主角宣言”。


主角有主角的自豪。这份自豪来自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那一份工作的热爱与尊重。这里面既有社会的职业尊重问题,也有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认同问题。


主角有主角的追求。做事不可能零误差,追求可以是零误差。零误差不是绝对要求,而是工作境界。它是自信心的外溢,也是责任心的确认。


主角有主角的作为。主角作为不可能建立在随遇而安的躺平心态上,更不可能出现在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的状态中。顺风顺水的时候,容易其乐陶陶。顶风逆水的时候,更需坚定的信心和勇毅的行动。


主角总是有故事的,故事就是作为的讲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角光环”往往不在万众瞩目之中,而在每个人价值确认的心灵故事和努力进取的行动故事之上。



构建心中的武汉
李皖

武汉早已经是我的故乡。


它的呈“人”字形穿城而过的两条大江,古代的云梦泽留下的点点湖泊,每到秋冬就从北方飞来的大群候鸟,商业繁华的汉口,遍布大学的武昌,文脉悠久的汉阳,不断东进的光谷新城……早已经融入了我的人生,潜移默化为我个人性格的一部分。


然而我对它又并不了解——它不断向源头深潜的历史,不断因时代创生的新质,让人来不及认识,更无从消化。


2024年,我的大学同学来到武汉,直接触发了我的选择困难症:我不知道该带他们去哪里。不管什么方案,总有损失,选择意味着更多的失去。而且我发现,这个我生活了35年的城市,对它的任何一个去处,我都做不好一名导游。


武汉太大了!但对它的体会,需要细微。更准确地说,生活需要细微,街巷需要细微,一店一铺需要细微,如此,我们才能把渗透到细节中、深入到骨子里的淋漓尽致的理解和热爱,讲述、传递给别人。


2005年,我的英国老师特意来了一趟武汉。他是市场学的学者。我与他交流良久,才弄明白他的来意:原来,他要找政府、相关机构和远洋公司,向他们讲明白,货物运往英国,若终点在内地,比如曼城,那么,选择赫尔港将比选择伦敦港,成本节省四分之一。他就是要把这样一个观念植入武汉。


这像极了武汉的双枢纽,要传递给世界的形象。


构建心中的武汉,将心中的武汉植入人们心里,是武汉媒体人的使命。目前,我们离此目标尚远。



值得更多美好期待
郑萌

当江汉关敲响新年钟声,欢腾的人群、闪烁的手机屏、飞升的气球和两江四岸璀璨灯光秀,构成了武汉经典跨年画面。与往年不同的是,武汉关广场建成部分率先开放,宽阔美丽的新广场,给了人们一个大大的新年拥抱——2025,值得更多美好期待。


2024,我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我在武汉生活三十多年所罕见,冻雨连着降雪的“雪包冰”,瞬间把路桥变成冰场。开车采访,好不容易清掉前挡的冰雪上路,在一个路口停车等红灯,“轰隆”一声,冻在车顶十来厘米厚的冰雪整块滑落,像一堵墙把前挡风玻璃遮得严严实实。好在路滑大家开车都慢,彼此保持距离。有烦恼不便,无惊慌失措,武汉积极应对,守得全城平安。阳春三月,樱花与汉马首度同框,3万名跑者穿越江湖与花海尽情奔跑;金秋十月,阔别4年的武网归来,全球顶尖选手竞技,郑钦文与萨巴伦卡巅峰对决,加油的热浪震撼赛场。


这就是武汉,经得住疾风骤雨,担得起光明未来。新的一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追逐,每一个心愿都值得期许。



努力跑在时间的前面
刘敏

去年今岁,对“转型”二字感受深切。


国家发展在“转型”。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新旧动能转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绿色转型”“产业转型”。城市发展在“转型”。刚刚召开的市委全会提出“以转型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转型发展摆在了全市工作主轴的位置。各行各业乃至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转型”。


转型很多时候是因为旧模式旧路数旧做法已经不大走得通了,不转就不能发展、没有通路,只有转才有进路、新路、开阔的路。转型有主动转、预先转,也有不得不转、不能不转。


创新与转型往往并提,并且常是创新在前、转型在后,大意是靠创新才能转型。对很多领域、工作、事情来说,如果创新尚未到来,转不转?也得转。因为“过去那套”行不通了,“转”的这一步要先跨出去再说,不能等创新来敲门。先跨出那一步,才有可能思创新、谋创新、“去创新”、真创新。


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或者其他什么化,几乎对每个从过去走来的行业领域、职业分工产生了巨大冲击。本质上说,这是“过去”在“现在”遇到了“未来”的挑战。转型,就是努力成为现在时、未来时,避免成为过去时。


新的一年,愿跨出一步,转有所成,转有所进,努力跑在时间的前面。



信心赛黄金
王作晖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们步履匆匆地跨入新年,惟愿信心满满地展开时光。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信心满怀,才能压倒一切困难,笃定地奔向梦想与目标。


202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敌我国力军力悬殊、“亡国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树立了全民抗战的信心,最早单行本扉页上还有毛主席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可歌可泣的胜利,中华民族也由此转折,朝着伟大复兴迈进。


新征途依然会遇到荆棘坎坷,抬头瞭望壮阔星空,低头走好脚下路,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不管身边吹过多么凛冽的寒风,就让春天常驻我们心间,坚信陌上花开,生机盎然。



让创新拉着家常
走进幸福

张凡

前两天,在老家的七旬父亲给我发来一条微信链接,居然是最新的宇树机器狗视频。父亲问,它咋这么厉害?我在想,父亲想知道什么,正当我翻到宇树的创始人是如何青年创业、机器狗的产业前景是多么广阔,想着要怎么回复的时候,父亲又问:是用遥控器么?我忽然觉得,对于这个机器狗,父亲是想知道怎么用,或许创业故事、产业规模,对他而言并不那么重要。他是走进了新时代,可新时代对他来说多少有些“难懂”。


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报道中,“光模块”“智慧眼”“光伏组件”这些词也时而出现,新时代创新创造了这么多新东西,但对于它们究竟是什么、怎么用,我们是否讲清楚了呢?我们谈科技创新,它是经济活动,也应该是生活美好。在创新与美好之间,是不是缺少了一个“翻译器”。


翻了翻对话记录,我忽然发现,父亲已经很久没有给我发“早晚踮脚尖5分钟,身体会发生这几大变化了”之类的信息了,他在新时代生活着,却在追赶着新时代,而我要做的,是把这时代“翻译”出来,让新时代的创新不仅是敲锣打鼓走来,更是拉着家常走进幸福。



身体跌宕起伏
灵魂不羁不熄

王其恒

网络上,一段视频热传:法国舞者沿着阶梯往上,中途不断跌下,借助蹦床的回弹,又不断地起来,回到原处,或者走向下一级台阶,最终抵达顶峰。


这段100秒的视频,寓意非常明显:生命总有起起落落,但信念是触底反弹的力量,总会把我们推向高处。


岁末,有人把“难”字作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感叹工作不易、生活不易。过程,确实是充满挑战的,也是蛮曲折的。但从结果看,哪一年,又不是比上一年更好呢?


回望一下,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考试好难?工作之后,是不是觉得有很多不会的?结婚生子养家,是不是有时感觉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可是,再细想一下,上班之后,是不是羡慕上学时的轻松愉快?相比较初入职场时的懵懂,工作上的难题是不是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走完生命的全程,我们才蓦然发现,过去的难事,都不算个事。


生命如此,历史亦如此。因为,从时间的角度看,永远都是向前的。这也印证了:有了信念和勇气,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流尽年光是此声
鲁珊

2024最难忘的一刻,来自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小区孩子玩“医生病人”游戏,扎着羊角辫的红衣女孩当了医生,怎么也不肯换下来,无论同伴和大人如何劝说。直到女孩外婆来接,说女孩母亲在她出生那年去世,女孩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医生。


梦想,是神奇的,那是与未来的约定,与命运的契约,与彼岸相遇的密码。


我们常对时间有错觉,明天在今天之后不断线性延伸。其实,时间不过是人造,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眼下这一刻。然而这一刻如此重要,它预演了今后的我们。比如这执拗的女孩,不能掌控命运,只能执着于当下——愿她坚持,用梦想去铺设命运留下的堑沟。


时光真有隧道的话,它大约漫长而黑暗,是人的温度将它照亮。就仿佛我们读过无数史书,却在一封“黑书和惊”的家书中被猝然打动。那样的小人物,母亲的儿子,大哥的小弟,媳妇的丈夫,家人的牵挂,在几千年前的命运沉浮中与此刻的我们彼此熟悉。


我们不会知道千年后人们如何看待我们,所有只是这一刻的燃起,点亮漫漫长路,如同那小小的女孩。



坚持的力量
刘功虎

深浅不一的海底,有种烟囱一般高耸的热液口,从地球深处往外喷涌热流,其热度足以把铅融化。但喷口四周,偏有沉积物日积月累,越筑越高,就像很多人见过的钟乳石,只不过它生长的方向是一味向上。据说热液口是生命最初发端处,据说外星球也多有存在。


这是自然界坚持之力的生动展现。只要一点点物质条件作基础——这基础可能极其简陋、瘠薄,条件相当严苛,但在绵延的时间支配和执着的自然伟力下,可以造成难以估量的奇迹。


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生命、文化,无不是坚持之力的结晶。放眼人类社会,坚持之力可以说是亘古的原动力,摧枯拉朽,任何构成困难矛盾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攻克、被扭转,汇入时代向前的洪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难”与“成”如影随形,通过人的坚持执着而不断突破,“成”总要在概率上占上风。世界与文明就这样逶迤行来。


坚持之力与人的意志结合,越发具有了目的性、超越性和可塑性。“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我坚信每一份付出和坚持必有所积淀、有所回响、有所成就,圆满就在这一一的付出和坚持过程中。



实干者成就非凡
杨于泽

新年新希望、新目标,也意味着新责任、新使命。


神州大地,人们以不同方式迎新2025年:成千上万的人冒着严寒,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也有无数的人在上海、在武汉的制高点守岁,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


大时代大叙事,更需要脚踏实地,于实处着手,干实事,种瓜得瓜。


有媒体聚焦国内一批“非凡”人物,寄望公众能够多多看见非凡,听见非凡,遇见非凡。其中一位是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他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保护故宫,从故宫的一砖一瓦、一屋一椅做起;第二件事是开发故宫文创产品,让故宫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在其位谋其政,谋其政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重在“行政”,重在起而行之。


凡是能谋事、能成事的,就能被人们记住。平平庸庸,得过且过,也是一种过法和活法,但不是大时代需要的。


在宏大叙事下,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但都可以有所作为,无愧我心。新的阳光照进新梦想,也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让每一个有为者有力。



感悟“中国”
共赴山海

秦孟婷

热搜榜的点滴琐碎、民生百态,社会关切热议,相关部门闻风而动。咱们中国人尚“中”,“中”是包容观点的碰撞、利益的博弈,妥善化解矛盾。凡人微光,汇聚星河,“中”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将心比心、温暖传递。于生活细微处,“中”是享有而不独占。

我们勤劳且智慧,自椰林稻海到雪原沃野,一个个奇迹拔地而起。“中”不是平庸不作为,我们崇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公道正派、严格自律。

外界风云变幻,“中”给我们独特清醒和定力,不跟这“潮”那“热”起哄,坚定走自己的路。同时,“中”不是怯懦的明哲保身,而是以大国担当胸怀,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勇而不躁、富而不奢、强而不霸,“中”是坚韧丝线,编织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锦缎。何其自豪,它铭刻在何尊之底,融入国名之魂。让我们继续感悟 “中”、践行 “中”、发展“中”,共赴下一场山海。


点击此处查看

全部新年寄语


统筹| 刘功虎

摄影| 记者史伟

长图/封面图| 肖琴

编辑| 余梦菲

校对| 彭艳

长江日报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